五、设立圣餐(26-30)
1、设立圣餐
26:26 他们吃的时候,耶稣拿起饼来,祝福,就擘开递给门徒,说:“你们拿着吃,这是我的身体。”
这,指这代表或意味着之意。
在逾越节的筵席上,习惯上都是由一家之主负责擘开饼的。擘饼的时候,家主把饼拿在手上,口里说:“这是我们的先祖在埃及地所吃的苦难之饼。”意即“手上的饼”乃系代表“当日的饼”。
耶稣的逾越节筵席虽抢先举行,但进餐的程序却与正常的一样。第26和27节所记的擘饼和祝酒,应是圣餐的主要部分(即逾越节筵席上四杯酒的第三杯),耶稣所讲的祝谢辞也必是遵循传统的规矩进行的。耶稣拿起饼来,祝福,当然是指向神祝谢,而不是对饼祝福;全文是“感谢祢,主我们的神,宇宙的王,因你命大地生出粮食,为我们享用”。马太在记述时,显然是略去了这些当时人尽皆知的词句,只录下了耶稣另加的人们诧异陌生的话;这些话后来则取代了旧辞而成为基督徒新圣餐仪式的基础。逾越节的旧仪和祝辞,从饼到酒都与以色列人被救出埃及的往事有关;而现在耶稣则有了新解,指的是更伟大的新的拯救。
耶稣指着擘开的饼说,这是我的身体,这一象征等于清楚确实地宣布他将被残酷地处死;如果说在这以前,他的门徒尚抱有希望,以为耶稣原来说到耶路撒冷受死的话不致成真,那么此时此刻这线希望就彻底破灭了。这饼和第27节的酒无疑是万难下咽的,于是耶稣便命令他们:“你们拿着吃”和“你们都喝这个”(只有马太用了这命令式的动词,把林前11:24-25的“如此行”的意思更清晰表明了),继而引入一个与他同死的概念,这个概念在《约翰福音》6:48-58阐明得更为有力。如果说逾越节的筵席标志以色列人被救出埃及,那么这里的“吃”和“喝”就代表耶稣亲身作为逾越节的献祭,从而使与他同席的人得享神的福气。
26:27 又拿起杯来,祝谢了,递给他们,说:“你们都喝这个,
26:28 因为这是我立约的血,为多人流出来,使罪得赦。
耶稣时代的犹太人在喝第一杯的时候家长要祝谢,接着洗手和祈祷;喝第二杯的时候,儿子就发问,家长答复逾越节的由来与意义,接着唱《诗篇》113、114;喝第三杯的时候,家长就祝福;第四杯后唱《诗篇》115-118。在吃无酵饼以前,先吃苦菜,并且也递杯喝酒,这杯象征“苦杯”;吃无酵饼和羊肉时,又再递杯喝酒,这杯象征“福杯”。
祝酒辞把这一思想补充完备了。血……流出来无疑是指牺牲, “流血”使人想到《以赛亚书》53:12的话,那里讲的是神的义仆“将命倾倒以致于死”,以作为多人的“赎罪祭”(赛53:10)。所以耶稣祝酒辞的基础,就是贯穿《以赛亚书》第五十三章全章的自身受苦,为民赎罪的思想。马太加上使罪得赦一语,使得这一思想表达得更明确。这一句话再加上立约一词,又与耶利米关于立“新约”的预言(耶31:31-34)相呼应,那里说,立了新约,神民的罪孽将必得赦,且不再被记念。立约的血(回应出24:8的话)使人想到,历史上神与其子民的关系一向以祭牲之血为保障,而今这新约之订立也不能例外。
所以,耶稣的祝酒辞同旧约这千丝万缕的联系足以表明,耶稣的死必将奠定神与其子民的新关系,这种关系正是以往先知所盼望的。立约意味着建立一个属神子民的群体。这群体是因耶稣的牺牲而诞生的,它的成员就是那些因耶稣献出生命而得享福祉(“吃”与“喝”)的人。这就是贯穿《马太福音》全书主题的神学基础,成为神的子民得靠耶稣舍生这新条件。逾越节于当年曾造就了一个与神订立西乃之约的以色列民族,现在则标志着一个新的救赎时代的开始,这时将产生一个真以色列民,与旧约的那个以民族属性为限的群体已全然不能同日而语了。
26:29 但我告诉你们:从今以后我不再喝这葡萄汁,直到我在我父的国里同你们喝新的那日子。”
葡萄汁原文是“葡萄的产品”,包括葡萄汁和葡萄酒等。
同你们喝新的那日子,指在千年国度中,得胜者与主一同坐席的日子(参25:10)。
耶稣祝饼和祝酒的话均集中在死上面,然而超越死亡的就是生命,是在我父的国里。从今以后的原词语是马太十分看重的;它用来表示“现在”和“那日”在时间上的分界;现在那日子的曙光已在前面。葡萄汁一词应包括在祝谢辞里,耶稣应在祝酒时(27节)说。下一次团聚“坐席”时,将要共饮弥赛亚筵席上的新酒(见8:11{\LinkToBook:TopicID=162,Name=ii. 百夫長的僕人(八5~13)})。
马可关于这段的记述里似乎只提到耶稣自己将来的欢乐,而在马太同你们三个字说明,下一次的筵席不是私人的欢庆,而是团契共喜。耶稣与门徒们目前朝夕相处的关系,很快将被死亡割断,但在我父的国里(多么异乎寻常的美好词语,那将是父神与耶稣及其门徒的家庭大团聚)必将重新实现。所以前面强调死亡并未引起毫无希望的悲伤情感,反而使门徒透过死亡看到了新生,并产生欢乐的盼望。
26:30 他们唱了诗,就出来往橄榄山去。
他们唱了诗,犹太人在逾越节聚餐时要唱哈利尔(Hallel,意即赞美)的赞美诗篇,包括诗篇一百零四至一百零五篇,和一百十三至一百十八篇。聚餐中,先唱哈利尔的第一部分,即诗篇一百零四至一百零五篇,一百十三至一百十四篇;聚餐之后,则唱哈利尔的第二部分,即诗篇一百十五至一百十八篇。
橄榄山就在出耶路撒冷去伯大尼的路上(见6节{\LinkToBook:TopicID=280,Name=iii. 在伯大尼受香膏的事(二十六6~13)}),但耶稣已无意回伯大尼去过夜了。照《路加福音》21:37和22:39记载,他们常常在橄榄山坡上露宿,这夜他们也没回伯大尼,像许多远地的朝圣者一样,就在橄榄山上过夜了。
2、思想圣餐
我们知道,圣餐和洗礼是基督教的两大圣礼。之所以说它们是圣礼,是因为是主亲自设立、亲自吩咐的(洗礼的吩咐见28:19)。
关于洗礼,以前已经分享过(第七讲:耶稣受洗),这里不再赘述。
在洗礼当中我们已经说过,圣礼是用看得见的仪式来表明那看不见的属灵事实。圣餐就是用看得见的饼和酒,来提醒我们耶稣曾经为拯救我们脱离罪恶而舍命流血,提醒我们常常思想、纪念耶稣的救恩;并且在神的恩典当中反省自己,认罪悔改,从而坚固我们的信心。我们是太容易忘记神的恩典了,就像歌中所唱“我人忘恩,易于流水”。
我们对于这两大圣礼要有正确的认识,既不能轻视,以为仅仅是一些形式而已;也不能高估,赋予它们以魔力。
一方面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圣餐的意义,重视圣餐,要“按理”领受圣餐;哥林多教会的信徒因为不“按理”领受圣餐,甚至都被神刑罚而死亡的,所以保罗教导说(《哥林多前书》):
11:26 你们每逢吃这饼,喝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来。
11:27 所以,无论何人不按理吃主的饼、喝主的杯,就是干犯主的身、主的血了。
11:28 人应当自己省察,然后吃这饼、喝这杯。
11:29 因为人吃喝,若不分辨是主的身体,就是吃喝自己的罪了。
11:30 因此,在你们中间有好些软弱的与患病的,死的也不少(注:“死”原文作“睡”)。
11:31 我们若是先分辨自己,就不至于受审。
一方面不要把圣餐变成迷信。圣餐是为了提醒思想纪念耶稣的救恩,反省认罪;但圣餐的饼和酒仍然是普通的饼和酒,并没有变成耶稣的身体和血(这种说法叫“化质说”或“变质说”,是天主教的说法),耶稣也并没有“藏在”(或者说是“临在”)饼和酒当中(这种说法叫“同质说”,是马丁路德所坚持的)。
天主教声称在神父宣布分别为圣的圣礼的话语时,饼与酒就变成了基督的身体与血,就变成了中保本身。于是饼就不再是饼,酒就不再是酒,乃是主耶稣自己。然后当天主教徒参与圣餐时,他并不是用他的口吃一口饼,他吃的乃是基督自己。假如在擘饼或喝酒时,一块饼或是一滴酒失落了,那诚然是一个亵渎。为了避免这一点,天主教烤一种小圆饼又叫圣饼;为了同一理由,酒杯不能从口到口的传递,乃是神父替所有参与圣餐的人饮用。
天主教还要求会众来拜这块分别为圣的饼。他们说现在这块饼已经变成基督自己了,是按照他的神性和他的人性说的。因此天主教要求会众,要对这块烘烤的饼表示属神的尊重。 从天主教变质说又产生了弥撒祭荒谬的教义。那就是说主耶稣一次死在十字架上对天主教来说是不够的,他必须每天在神父的手上死一次,那是为死了的人,也是为活着的人。当天主教神父举起这块圣饼而放在祭坛上时,他们告诉我们说,主耶稣就再死一次。
《希伯来书》10:14节说“因为他一次献祭,便叫那得以成圣的人永远完全。”这一次献上的祭,就不需要再重复,也不需要天主教弥撒的补充。每一个对神和他的话语有稍微尊敬的人,一定要讨厌天主教的这种教义。
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错误在很多不明真道的教会和信徒当中还事实存在着,就是把圣餐迷信化、魔力化,认为圣餐可以治病赶鬼,或者可以带来物质上的祝福。求神怜悯这样的教会和信徒,引领他们认罪悔改,走上正路。
六、冷静与火热(31-35)
1、序言
去橄榄山途中的简短谈话,充分表现了耶稣对他精选的一小群门徒的切切关心。耶稣在临危之时仍时刻想到,即将来到的考验,对他的门徒来说会是太过严峻,所以便尽量利用时间不厌其烦地告诫、解释,预备他们的心志。这样,即使起初他们仍茫然不解,但事后回顾所经所历,必能领悟所得的指教。彼得凡事总是充任领头的角色,忠心事主,当仁不让,虽然跌跤在先,爬起来也快。
2、预言众门徒跌倒
26:31 那时,耶稣对他们说:“今夜,你们为我的缘故都要跌倒。因为经上记着说:‘我要击打牧人,羊就分散了。’
都要跌倒,指门徒们离开主四散逃走(参56节),和彼得否认主(参69-75节)。
为我的缘故是说耶稣所受的苦难会“使门徒跌倒”,他们的动摇不是因为贪生怕死,而更是因为对耶稣受苦的根由领悟不了。
弥赛亚及其门徒那种集苦难凌辱于一身的遭遇,早为先知所预言而记在《撒迦利亚书》13:7里了,其含义隐晦,可视为《撒迦利亚书》第九至十四章描绘那卑微被弃的弥赛亚──世人之
26:32 但我复活以后,要在你们以先往加利利去。”
这又是一句对复活的预言(参16:21等处),也是第一次提出受难之后将和门徒重见。在28:7、10,这句话还要重提,到28:16-20离散的羊群重新聚集在加利利,这话应验了。
要在……以先去可能仍被理解为牧人率领羊群的形象(参2:9同一动词)。门徒离开耶路撒冷往加利利去的时候,耶稣的身体已不是一具死尸,待他们到加利利,他们将要看到死而复活的主已经在那里等着他们了!
3、自视甚高的彼得
26:33 彼得说:“众人虽然为你的缘故跌倒,我却永不跌倒。”
注意彼得的用词众人、永不,他的意思是说:“主啊,你说我们要跌倒灰心,但是软弱只属于他们弟兄十一个,而不属于我彼得;他们会软弱退后,我却不会;不仅仅是今天晚上不会跌倒,而且是永不跌倒!”也许,在彼得慷慨陈词的时候,是脸涨得通红,胸脯拍得震天响!
4、预言彼得的跌倒
26:34 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今夜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
今夜鸡叫以先,《马可福音》14:30 节说是“耶稣对他说:“鸡叫两遍以先”。马太谈到鸡叫时略去了马可的鸡叫“两遍”(路加、约翰亦然),这是马太行文不求过细的一贯风格。大家知道,公鸡报晓是有固定时刻的,第二遍鸡叫(大约凌晨一点半)对人们计时来讲是最为重要的,这里说的就是那遍鸡叫。
面对彼得的火热,耶稣却出奇的冷静,因为他是无所不知的神。他清楚将要发生什么。耶稣的预言无疑是兜头给了彼得一瓢凉水!
26:35 彼得说:“我就是必须和你同死,也总不能不认你。”众门徒都是这样说。
彼得急了,老师是太不相信他了,太小看他了,他按捺不住里面的激动和气愤,发出毒誓:就是与主同死,也不会否认主。其他门徒也不甘心被彼得小视,纷纷拍着胸脯表达对主的一片忠诚。
在血气的虚荣和忠诚上面,这十一门徒是并驾齐驱,旗鼓相当。
弥赛亚被钉在十字架上,对于跟从他的门徒来说,面前摆着两条选择:或守己而不认主,或舍己而认主(16:24)。彼得尚未认识到这是一个多么艰难的抉择,以为只是一个简单的大是大非的问题。但是耶稣更清楚他的门徒将要承受的内外压力,他第31节的话便是根据这点而说的。
面对众门徒炙手可热的忠心,耶稣没有再说什么,还是让时间和事实来说话吧;也没有因此而倍受感动或者鼓舞,他知道“血气之勇难长久”,他不需要这样的血气之勇。
《路加福音》那里还记载了主其他的提醒和教导:
22:31 主又说:“西门!西门!撒但想要得着你们,好筛你们像筛麦子一样;
22:32 但我已经为你祈求,叫你不至于失了信心。你回头以后,要坚固你的弟兄。”
22:35 耶稣又对他们说:“我差你们出去的时候,没有钱囊,没有口袋,没有鞋,你们缺少甚么没有?”他们说:“没有。”
22:36 耶稣说:“但如今有钱囊的可以带着,有口袋的也可以带着,没有刀的要卖衣服买刀。
22:37 我告诉你们,经上写著说:‘他被列在罪犯之中。’这话必应验在我身上,因为那关系我的事必然成就。”
22:38 他们说:“主啊,请看!这里有两把刀。”耶稣说:“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