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客西马尼园的祷告(36-46)
1、第一次祷告
26:36 耶稣同门徒来到一个地方,名叫客西马尼,就对他们说:“你们坐在这里,等我到那边去祷告。”
客西马尼,字义是“榨油之处,榨橄榄油”。是一橄榄园,位于汲沦溪的另一边,离耶路撒冷城墙约一点二公里,为耶稣和门徒常去之处(参约18:1-2)。在耶路撒冷本身是没有花园,因为这座建立在山顶上的城市,并没有多少空地,每一寸土地都有盖房子的价值。因此富人们在橄榄山的斜坡上开辟私家的花园。
26:37 于是带着彼得和西庇太的两个儿子同去,就忧愁起来,极其难过,
26:38 便对他们说:“我心里甚是忧伤,几乎要死;你们在这里等候,和我一同警醒。”
就忧愁起来,极其难过,这个翻译未能充分表达希腊原文中这个动词包含的大悲大戚。主耶稣是神也是人,他在人性里,与我们是一样性情的人(参雅5:17),所以他也会哭,也会忧伤难过(参约11:33,35)。不过,主在此所忧伤难过的,并不是怕死,而是怕因担罪而被父神离弃(参27:46)。
和我一同儆醒,这话说出连主耶稣也需要别人的扶持,何况我们信徒之间,更须彼此相顾(参林前12:25;来10:24)。
昔日随耶稣上高山见耶稣改变形像(见17:1{\LinkToBook:TopicID=229,Name=iii. 耶穌登山變像(十七1~13)})的就是这三个门徒,这次耶稣仍要他们三个陪同。耶稣作这一选择很可能是因为他们三人曾宣布决心与他共患难(20:22,26:35);现在他们只是被召来与他共同准备,但已经承受不住了。
我心里甚是忧伤(也不足以表达希腊词悲伤之深重;参可6:26)是《诗篇》第四十二至四十三篇副歌(一位苦难中的义人仰望神的哀歌)七十士译本的重复,那里说“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
几乎要死自然是表示他伤痛之烈(拿4:9),但也可能暗指他之所以如此悲伤是因为祂的死期近了。在此悲痛哀伤之时,耶稣十分愿意有门徒陪伴(马太特加上和我一同几个字以表达祂这种心情);神的儿子竟然需要三个渔民小子的“精神支持”(尽管至终失望,40节)──这真是“道成肉身”所形成的矛盾现象中最重大的例证了。
26:39 他就稍往前走,俯伏在地祷告说:“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
求你叫这杯离开我,杯含有受难与死之意(参20:22)。这杯乃是神忿怒的杯(参启14:10),它原是我们该得的分,但神差遣主耶稣来到地上,就是要他代替我们喝这杯,也就是要他在十字架上担罪受死,故这杯也指十字架的死。
人们常常在耶稣面前俯伏在地(17:6;参路5:12,17:16),而这是圣经记载中耶稣唯一的一次俯伏在地。这表示他强烈需要向父神祷告。“我父啊”这一声发自肺腑的呼叫(参6:9{\LinkToBook:TopicID=153,Name=vi. 有關宗教儀式的教導(六1~18)},11:25-27{\LinkToBook:TopicID=192,Name=iii. 對耶穌呼召的真實響應(十一25~30)})将前面的描述所给人产生的卑怯感完全驱散,代之以神子对父的感情上的亲密交流和子愿时时遵父旨意的驯顺。
问题不在于耶稣是否应该接受神的旨意,而在于神的旨意是否要求必须承受这令人战栗的苦杯(见20:22{\LinkToBook:TopicID=248,Name=viii. 雅各和約翰:服事人的典範(二十20~28)}),抑或还有什么其它的办法。所以,这节祷告词里交织着两种心情:明确的祈求和这祈求不被应允时的顺从——我们在祷告中往往只知一味要求,真应效法耶稣的榜样。关键在于要认清神的旨意的范围。耶稣的祷告是在探索神旨意的范围,绝对无意超出他旨意之外。
《路加福音》那里说:
22:43 有一位天使从天上显现,加添他的力量。
22:44 耶稣极其伤痛,祷告更加恳切,汗珠如大血点滴在地上。
这样的祷告是不是表明耶稣像我们一样的软弱,比如说是害怕死亡?在以前的分享当中我们已经说过,主并不是害怕死亡(相反主是主动舍命的),而是不愿意与神有片刻的分离。因为在十字架,主被神人共弃;而三位一体是时刻享受亲密的灵交的,这样的亲密灵交是主经常描述的(约5:19-23;10:30)。
26:40 来到门徒那里,见他们睡着了,就对彼得说:“怎么样,你们不能同我警醒片时吗?
26:41 总要警醒祷告,免得入了迷惑。你们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软弱了。 ”
儆醒即“保持清醒”,在这里和第38节里都是这个意思。
迷惑或译“试探”,在此指留给敌人趁隙而入的机会。
还没有面对死亡的考验,彼得他们就被瞌睡打倒了,他们已经忘记他们前面的火热。
你们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软弱了。三个门徒面临的迷惑就是不认耶稣(31-35节),而他们现在不能随耶稣一同准备迎接苦难,就是他们将来经不起考验的原因。耶稣告诫大家,这儆醒二字的意义远不只是在此关键时刻保持清醒;肉体的软弱是基督徒的一个难以克服的问题,正如使徒保罗深刻的揭示(《罗马书》)
7:18 我也知道在我里头,就是我肉体之中,没有良善。因为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
7:19 故此,我所愿意的善,我反不做;我所不愿意的恶,我倒去做。
7:21 我觉得有个律,就是我愿意为善的时候,便有恶与我同在。
7:22 因为按着我里面的意思(注:原文作“人”),我是喜欢 神的律;
7:23 但我觉得肢体中另有个律和我心中的律交战,把我掳去,叫我附从那肢体中犯罪的律。
7:24 我真是苦啊!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
因此需要时刻警惕,并按照耶稣在6:13所教诲那样认真祷告。
2、第二次祷告
26:42 第二次又去祷告说:“我父啊,这杯若不能离开我,必要我喝,就愿你的意旨成全。”
耶稣第二次的祷告比第一次“更进一步”,第39节的探问式的请求“倘若可行”,已转变为坚定的愿你的旨意成全。
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祷告有三处与主祷文一致,这里重复6:10的话是第三处的重复(前两次为第39节与6:9用词一致:“父”,和第41节与6:13的一致)──耶稣实践出他对门徒的教训!
26:43 又来见他们睡着了,因为他们的眼睛困倦。
3、第三次祷告
26:44 耶稣又离开他们去了。第三次祷告,说的话还是与先前一样。
这次耶稣没有责备,有的只能是伤心;尽管是最爱的三个门徒,尽管在他即将被捕的前夕,尽管他们曾经赌咒发誓。他深知人的脆弱。
马太在此记耶稣三次祷告,似有意拿它与第69-75节记彼得三次不认主的后事相呼应:在关键时刻跌倒正是彼得未能与耶稣一同祷告的结果。
26:45 于是来到门徒那里,对他们说:“现在你们仍然睡觉安歇吧(注:“吧”或作“吗”)?时候到了,人子被卖在罪人手里了。
26:46 起来,我们走吧!看哪,卖我的人近了!”
现在你们仍然睡觉安歇罢,也可以译为“你们还在睡觉安歇吗?”用更通俗的话说是“你们怎么这么瞌睡呢?都到了什么时候了!”
我们走吧或许有人以为是要逃跑的意思,但原动词表示行动,指前进而非后退。耶稣现在要主动迎着罪人走去,因为父的旨意注定要藉他们的手去完成。耶稣在他整个受难的预言中使用了罪人一词,可看出他如此厌恶承受“这杯”的某些原因(37-39节)。
4、深入思考
主在客西马尼园里的祷告,是我们的圣范。我们应当学习主放下自己的意思,将结果交给神,愿神的旨意成就。合神心意的祷告不是改变神,而是不断改变我们自己;不是叫神服从我们的意志,而是叫我们的意志服从神。很多的时候我们跪下来说“完全交托”,或者是“愿父的旨意成就”,但是刚刚爬起来,担子就又背负在自己的肩上,或者满心盼望神成就我们的祈求。
门徒们的软弱应当成为我们的警戒。血气之勇难长久,所以还是尽可能放下血气的火热、胆量、勇气、忠诚等等,单单仰望神,求神加力量,求神带领。正如以前的分享当中说的:“基督的精兵是一群深知自己软弱的人。正因为深知自己的软弱,才懂得不能依靠自己,应该依靠神。”
“客西马尼”还有一个意思是“压榨橄榄的石头”,是一块很重的长方体的石头。压榨橄榄的设备是一个圆形的石槽,巨石就悬在石槽的上面。摘下来的橄榄一层一层的叠放在槽里,然后放下悬着的巨石,橄榄油就被压榨出来。
我们的罪就像“客西马尼”,压在主的身上,甚至压出了他的鲜血。
八、反省反思
1、耶稣为什么选择在公元前后来到这个世界?又为什么选择十字架的酷刑?
2、犹太宗教领袖为什么要密谋用诡计除掉耶稣?他们为什么不怕神呢?
3、马利亚为什么用香膏抹主?为什么舍得使用极为珍贵的香膏?
4、犹大为什么要出卖耶稣?他出卖耶稣,神的救恩才得以成就,所以他多多少少有功于神的救恩计划,这样的说法对吗?犹大的毁灭是神定意弃绝他吗?撒旦无所不知吗?
5、基督教的两大圣礼是什么?为什么说只有这两大圣礼?圣餐要表明的意义是什么?对待圣餐我们应当有的正确认识和态度是什么?
6、彼得和众门徒血气的忠心给我们什么教训?
7、主在客西马尼园里的祷告是不是表明他跟我们一样的软弱,比如说害怕死亡?为什么说这个祷告是我们的圣范?
8、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软弱这句话揭示了罪人什么样的光景?你有这样的体验吗?应该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