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1 “猶太的曠野”。沿死海西岸伸展的一片荒蕪之地。
三2 “悔改”。悔改是心意的改變,在一個改變的生命裏結出果子來(參看8節)。“天國”。這是指天上的治權轄管這地。基督時代的猶太人正尋求這樣一個彌賽亞或大衛國度建立在地上,而約翰宣告這國度已經“近了”。國度的建立首先要求百姓悔改,這是一個新的理論,因而是他們的絆腳石。百姓拒絕基督,使天國的建立延遲至基督第二次降臨的時候(二五31)。現今之國度的特征在馬太福音第十三章的比喻裏有所描述。
三4 律法容許人吃“蝗蟲”(利一一22)。
三6 若要歸信猶太教,人們必須浸在水中受洗(男性還要行割禮和獻祭)。受約翰的洗,表示明明地與他站在同一陣,接受他的信息。約翰沒有任何組織給他們加入;那些受洗的人已經是猶太人;而且教會仍未存在。因此,他們是承認他信息裏的真理,並且贊成他所传讲的公义。
三7 “法利賽人”。在基督的時代,法利賽人是猶太教派裏最具影響力的一群。雖然高舉正統的教義,但他們對摩西律法的熱心,竟導致他們在遵守律法和(在他們看來)有同等權威的律法解釋上,存(盡管嚴格,但卻)表面化和腐敗的態度。他們認識聖經(二三2)、奉行什一奉獻(路一八12)、禁食(九14)和禱告(可一二40);但他們也假冒為善(二三15)、自以為義(路一八9),而且成為首先逼迫主的人(九3)。“撒都該人”。撒都該人主要來自祭司家族和上層社會的人,他們在基督時代屬於反對超自然事物的一派。他們否認身體復活、將來之賞罰,和有天使存在的真理(徒二三8)。雖然他們贊成摩西的律法,但卻反對法利賽人所遵守的口頭傳統。他們是耶路撒冷大祭司家族的成員,在聖殿敬拜制度裏是直接的得益者,而且他們普遍與羅馬統治者勾結。他們象法利賽人那樣激烈地反對基督,也受到祂同樣嚴厲、但頻率較低的譴責(一六1~4,6)。
三9 “有亞伯拉罕為我們的祖宗”。當時普遍的教導說,猶太人也分享亞伯拉罕的功德,以致他們的禱告蒙接納,在戰爭中得幫助,罪得贖,神的怒氣得到平息,而且獲得分享神永恆國度的保證。因此,當約翰和耶穌傳講人人都必須悔改的道理時,他們都感到驚愕。
三10 “斧子已經放在樹根上……”。時間已經無多;審判即將來到。
三11 “施洗”。洗禮是一種同證的形式。約翰的洗禮表示一個人承認自己有需要悔改,使罪得赦。耶穌受約翰的洗的時候(15節),祂是與約翰所傳的公義信息同證(雖然無罪的祂不需要任何的潔罪)。這裏預言的聖靈的洗禮,是基督身體的各個肢體,與這身體已復活的元首同證(林前一二13)。基督徒的洗禮是與基督信仰和基督徒群體同證。“與火”。大概指基督再來時的審判(12節;瑪三1~5;四1~3)。
三12 “簸箕”。一種木鏟子,在打榖之後,用這種器具來揚榖,使較輕的榖糠隨風飄去,剩下有用的榖粒,堆成一堆。
三15 “盡諸般的義”。耶穌滿足作以色列之彌賽亞一切公義的要求。同時,縱使祂本身沒有任何罪需要悔改,但既容許約翰給祂施洗,祂便與接受祂拯救的罪人同證。
三16,17 這是三位一體神的觀念第一次有這樣清晰的表達。聖靈降臨在基督身上,為的是在祂開始公開傳道之前,給祂特殊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