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16

上一篇   下一篇

马太七1-12

 

 

    本章是王的宣言最后的一部分,可以称之为行动原则的结论。由此所发出的亮光,一面回顾到主的教训,一面又向前照亮了他子民的顺服。

    头十二节论到他国度中的子民,对国度之外的人当有的态度。为首的六节,王所描写的就是这种态度。接下去的五节(第711节),主对他的子民论到那能使他们顺服命令的能力。到了第十二节,他又回到起初的教训。他用一种很明确的方式,把这教训和他所宣告的,他们可以自由取用能力之真理连接起来。

    首先看他所描写的态度。这种态度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  「不要论断」--不作严苛的批评;另一方面,也不应不辨是非--「不要把圣物给狗。」

    我们马上会觉得,要顺服他所描述的这一种态度是何等困难。他似乎在对那一小群听他话的人,就是他国度中最初的那一批子民说,你们是否觉得这太难了?认为这道德标准高得不可攀?这样的义,是杏比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还要深得不能见底?你们是否在怀疑,自己怎能顺服?秘诀就在「祈求」,「寻找」和「叩门」,你们就必能顺服这吩咐。

    启示了能力的秘诀之后,主又继续讲论下去。其中有两个字不可忽略,这两个字使整段经文连成一个整体。他说。「所以无论何事……」「所以」这两个字,上承前面的「祈求」、「寻找」和「叩门」,下接他所作的最后宣告,就是对外人所当有的态度。

    这一段经文是统一的,他惟一的教训就是我们对别人的态度。首先是详细的描述,其次是有关能力的宣告,这能力使我们能够顺服那崇高而且令人扎心的理想;最后是一个命令,我们通常称之为金律。可惜这金律常常被断章取义,不提「所以」两字而误用了。虽然他们所漏掉的,只是「所以」这两个字,但已使整句话的意思失去了一半。我们不可以随便将主的话读成,快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我们无权如此利用圣经,还妄称为金律。「所以」这两个字绝不可略去,因为略去了,我们就不能遵行。若留着这两个字,当我们看到这样重大的要求,绝非我们所能作到的,我们就会被迫去祈求,去寻找,去叩门,结果我们会发现,那位聆听我们祈求、寻找、叩门的,原来就是我们的天父。只有这样,这律才能成为金律,才能因天上之光的照耀而成为黄金色,因天上的火而发出亮光,因天上赐下的能力而能够行出来--除此之外,这律就不可能成为金律。

      现在我们要思想这三部分。第一,我们的主所描写的,他的子民对于别人当有的态度。前面已经提到,这态度又可分为两方面。头五节禁止我们作严苛的批评,第六节却坚持不可不分辨是非。开头的几个字是一个命令,随后的经文是这命令的解释,和为遵行这命令所作的辩论--「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这是一个生动的例证。王宣告我们用什么样的量器,人也必用同样的量器。我们怎样量给别人,人也必照样量给我们。

    仔细明白「论断」一词的意义,对我们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在下一部分里面,我们的主说,「不要把圣物给狗,也不要把你们的珍珠丢在猪前。」显然他要我们作「判断」。而且在

另一个场合,他又明白的告诉他的门徒说,「总要按公平断定是非。」我们不能将主在这里所吩咐的,「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领会成他不要他国度中的人,运用他们所有的思维和辨别的能力。我们必须明白「论断」这一个词,在我们的主说那话时的意义。

    严格说,「论断」这一词的意义是辨别,是判定。这一个词能应用在许多方面,这可以从他在新约中有众多不同的译法上看出。就如:「伸冤」、「定罪」或「审判」;「自责」、「心里坚定」、「看」、「求审」、「所定的」、「意见」、「看作」、「拟定」、「定意」、「论断」「告」、「受审问」。这些不同的翻译对我们并没有太大的价值,只不过让我们看到,这个词最基本的意思是分辨、决定。有时候,所决定的可能是不利的;有时是表明作出决定后所发的命

令;有的时候,是表明要付诸实施的决定。这不同的含义可以从不同的翻译中看出来。最简明的意思,是经过分辨,作出决定。有时这个词有实际行动,有时则只是说明一种固定的状态。因此要明白这字的意义,必须根据他的上下文来决定。主在这里所吩咐的「不要论断」,显然不是禁止我们审慎明辨而作出决定。毫无疑问的,主所禁止的是,我们作出恶意的决定,严苛的对人横加定罪。「你们不要论断人,」不要定人的罪,不要遽作最后的判定,不要僭越,坐在审判的宝座上,擅作定罪的宣告。「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因此他禁止他

的子民擅坐审判的座位,对任何人作最后的判断。他告诉他们,作判断时,不可有这种定罪的意识。神从末赋予任何人权柄,去作最后的判断,向人宣判罪案。他警戒我们每一个人,要谨防对我们的弟兄有吹毛求疵的灵,对他的行动妄加批评;因为我们无法将他行动背后的一切动机,加以权衡。

      我们的主接着告诉我们,不要论断人的原因。第一,这样论断人的,必受到同样的论断。当然,对于「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这段话的意思,人也有不同的解释。他的意思是否指我们怎样论断人,神必照样论断我们?有些解经家持这种见解。但我们对弟兄的判断可能会错误,神却不会。我们因为各种限制,会有错误的结论,而神却不会。所以这断乎不是他的意思。

      然后他又说,「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其么量器量给你们。」路加所记载的这句话是主在另一个时候说的,「你们要给人,就必有给你们的;并且用十足的升斗。连摇带按,上尖下流的,倒在你们怀里。因为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毫无疑问的,主的目的是教训我们,无论我们根据什么理由论断人,我们也当预备好,因为人也要用同样的理由论断我们。我们若自立为审判官,专事对人裁决宣判,那么就得准备好接受别人对我们同样的宣判。我们用甚么尺度去量别人,别人也将以同样的尺度来量我们。

    接着王立刻提升到一个看起来更高的境界--「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对你弟兄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剌呢?你这假冒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

的刺。」

      「梁木」与「刺」,这两个词在新约别的地方都没有用过。「梁木」按字面来看,是指粗大的木材,而刺是从木材上剥裂下来,细小到不容易觉察的微屑。这是强烈的对比。小事就是刺,而那些可以把人的视线全部遮住的大事就是梁木。主所说的梁木是指什么呢?是指那些对人怀着批评之灵的人,他们认为他们所批评的人所犯的罪,比自己的更深重。那论断人,说某人生活中有些地方不一致的人,就表示他在夸言自己生活中事事一致。然而王说,这样的人眼中有梁木。凡自认有权可以批评弟兄的人,他自己有更大的事可以被批评--他自己的眼中有梁木,因为他的爱好批评,正是他里面缺少爱心的表现。人若专事挑剔弟兄眼中的刺,他这样作正是因为他自己眼中有梁木。在天上看来,他的罪比他所找到的别人的罪更大。我们若有更多的爱,就不会急于论断别人所有而我们自己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判断别人时也必更有怜悯,更温和,更仁慈。基督对那些眼中没有刺的人说,你们在别人眼中找剌,正是自己眼中有梁木的明证。而因为你们眼中有梁木,妨碍了你们的视线,所以你们对刺的本质不能看得明确。最后一句话的语气稍有改变,饶有意味。「你这假冒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他不是说,「然后才能将刺看清楚,」而是「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将刺去掉。」那眼中有梁木的人,终日在找刺,所以他所看到的只是刺。留意他的问题,「为什么看见……刺?」你们批评那刺,攻击那刺,却不能将他去掉。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先去掉好批评的恶欲,抛弃那种不敬虔,不像基督的挑剌恶习,然后你们才能看得清楚;不是将刺看得清楚,乃是看清楚如何可以将刺除掉。你所以能除掉你所反对的剌,并不在你能将刺看得真切,乃在于你里面有热切的爱火,要将那剌去掉。因此把那不像基督的挑剔、论断除去以后,你才能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剌。

    没有一件事比怀有批评的灵更不敬虔;没有一件事比专挑刺的伪善更不像基督。梁木一旦除掉,我们才能有像基督那样的灵,然后用温和柔细的方法,将刺去掉,使弟兄恢复清晰的视力。我们的主以此警戒我们,不要妄坐审判的宝座。不要对人作最后的判断,对人下恶意的结论。

接着有一个突然的改变。「不要把圣物给狗,也不要把你们的珍珠丢在猪前,恐怕他践踏了珍珠,转过来咬你们。」我们绝不应该有挑剔批评的态度,但我们应该使用分辨判断的能力。有一些品格,是我们必须审慎辨识,小心提防的。有一些事物是托付我们照管,我们当不惜付出一切代价加以保护的。这段描写品格的文字似乎十分鄙俗,但除非所描写的真是鄙俗的事,否则王绝不会使用鄙俗的话。这里的「猪」和「狗」,所指的是什么样的人呢?我们要从圣经上来找答案。

 无疑的,彼得曾亲聆主这一个教训。许多年之后,他的种种经历,使他能用主所用的话写信,「俗语说得真不错,狗所吐的他转进来又吃;猪洗净了又回到泥里去滚(彼后二22)。

他这章圣经以论到假先知开始。我们若将全章读过,就能看见一个极严肃的教训,说到我们可能是站在蒙福之地,但若背叛了所蒙的恩,就必须被丢到外面去。这段话的描写极可怕,极黑暗,说到有一班人,他们定意反对圣洁的事,他们怀着不洁的动机,践踏圣地,轻忽圣物--如同狗,不久又转过来吃才吐之物;如同猪,洗净了又去泥泞中滚。不要匆忙对人下论断,但对那些显出如此性格的人,就不应该将圣物给这样的狗,或将珍珠散置在这样的猪前。你若因着不当的爱或怜悯,容许那些充满物质思想和世俗智慧的人来摸圣洁的事物,接触国度中的珍珠,要记得,不久之后他们就会反转过来咬你。整个基督教世界腐化的历史,正是由于这原因;毁坏的程度也与此种混淆成正比。倘若有一个弟兄,公然反对神的旨意,抗拒亮光,我们必须谨慎分辨。我们虽然不应该纵容自己对人挑剔批评,作人最终的审判官,但在基督的国度之内,我们不能没有分别。若有一个人,他的行为与品格证明他是不配的,我们就不可以把圣物给他,我们不可以把珍珠丢在猪前。

    注意紧接着的话。在分辨与挑剔那微妙的分别之间,产生了一个困难,使我们闻之惊惧。我们怎样才能在两者之间划下界限呢?怎样才能分清楚基督所没有提的事和基督所吩咐的事?我们怎能知道什么事应加以判断,什么事不应该?主未为我们立下规则,但他说,「祈求」、「寻找」和「叩门」。这两个吩咐--不要论断人,但要有分辨力一一是如此的重要,因此我们必须经常保持与神之间的关系,才能对人有合宜的态度。这几个伟大的词,「祈求」、「寻找」、「叩门」,可以有更广泛的运用,但王在他国度的宣告中,将他们应用在与人的关系上。基督在这两件小事上应用了伟大的原则,他不小看他们。倘若有时我们将他们应用在更大的事上,那并没有什么不对,但我们若忽略了主是把这大原则应用在小事上,那样我们就错了。「祈求」所对着的是「无论何事」。你若怀疑他们的关连,那么只要回头再去看那金律中所重复的,并记得前面的「所以」一词。那金律是与这些教训紧紧相连的。我们若读完头六节以后,接着就读第十二节,那丝毫没有错。不要论断人;不要草率的下定案;要审慎的辨别;不要把圣物给狗。「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在这最后的总结与开头的陈述之间,插进了主所吩咐的「祈求」,「寻找」和「叩门」。王要我们看到,若要对人存合宜的态度,我们必须与神有永久而亲密的关系。

      现在让我们来看这三重的吩咐。

     「祈求」。主论到他自己的祷告时,所使用的词与他论到别人的祷告时不一样。「祈求」一词最简单的意义是,在依赖的意识下提出乞求。这是人所用的词,因为他空着双手,一无所有。基督在他的祷告中从未用过这个词。他到神面前去,不是一个穷苦的人去求施舍。当他祷告时,他所用的词可以译成--我要向父求问,和他磋商这事一一他完全是站在同等的地位上。但对我们而言,我们一定要先「祈求」,我们必须承认对神的依赖。

    接着是「寻找」,其中包括着关切,努力的追求。不单单是在倚赖中祈求,而且是带着热切的愿望祈求。

    末了是「叩门」。这一个词把头两个词--「祈求」和「寻找」所包含的倚赖与努力追求的意义都综合在一起。你不知道当如何分辨时,你应当「祈求」。「寻找」是一个分别为圣的人,为明白神心意而作的努力。「叩门」则是不断的应用。我们不能天天在办公室上班,或是在工厂工作,就可以知道,何时应该使用分辨力,何时不可论断。我们必须时时刻刻操练,过「祈求」、「寻找」并「叩门」的生活才行。我们若要与人有正常的关系,必须生活在神的身边。同样的,我们若要与神有正常的关系,就得与人有正常的关系。

      这些话如果是论到人的责任,那么我们应该记住那些将神的态度启示出来的话。

    首先,神是乐意赏赐的,耶稣的这段话正是根据神的性情说的。留意这话中的对比:你们虽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何况你们在天上的父?」--显然是说,他并非不好,也不能不好。这里的「你们虽然不好」,不单是指我们有罪,而且还包含着我们在天性上与道德上的有限与缺失。这一个词有脆弱、软弱、患病、忧伤的意思。我们诚然「不好」,受诸多的限制,又有罪,但神却不是这样。岁月永远不能在那无限之神的眉宇间,留下时间的痕迹。他从不困倦,永不致疲乏。他不受眼见的限制,也不受空间的局限。倘若像我们这样有限的人,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天上的父岂不要给他的儿女更好的东西吗?

      你是否因着基督的律法对你的要求而感到畏惧?要祈求,寻找,并叩门。你当知道那倾听你话的就是你的天父。耶稣说,你们可以从你们本身的父性中学习认识父神的崇高。你们的孩子求饼时,你们不会拿石头给他们。世上没有这样荒谬的事。这样强烈的对比最有力量。我们生活在众人之中,怎能作到又有分辨力,而又不论断人呢?「祈求,寻找,叩门。」守门的不是仆人,是你们的天父。王已经将我们带到一切真实生活能力的泉源,他已经把我们带到车轮的中心,不过,发出能力的不是车轮中心的轴,而是一颗心。一切公义的无限大能都是从神无限怜悯的心中发出的。「祈求,……寻找,……叩门……你们在天上的父。」

      总结来说,我们的责任是什么呢?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照样待别人。就是这么简单。有人说,这并不单是耶稣基督的教训。这金律并非基督教所独有。但找遍一切典籍,你找不出类似这么伟大的金律。伟大的希伯来拉比希列(Hillel)说,「不要将你所厌恶的,加诸你的邻居。」这是最相近的话,且是在基督降世之前说的。苏格拉底说,「不要将会使自己激怒的事,加在别人身上。」苏栾拉底也在基督之先。亚里斯多德说,「我们应该对人存容忍的心。达到愿意别人容忍我们的限度。」这话似乎更接近这金律的意思,但仍不尽相同。中国的伟大教师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话都是在基督说出这句金律之先的圣哲之言。人们都说,这些圣哲之言和金律没有分别。

      然而他们之间有着极大的分别--其他的这些圣哲之言一律都是消极的,被动的;而基督的吩咐却是积极的,主动的。这些哲人教训我们说,站住别动!你不愿意人加在你身上的,不要去加在人的身上。基督却吩咐人说,你们当去,凡你们愿意人如何对待你们,你们去照样行。不是约束自己不加害于人,乃是去使人得益。不单是你不可向人掠取,你应当对人赐予。不单是你不可以杀人,你还应当爱人。因此我们的主是将外邦教训的精华和犹太人所得的启示,融合在他的吩咐中,他亲自成全,使他成为最终的金律。我们可能出于自私的动机而尊重自己,不加害邻人,但超过这一点,去实行更高的事,就无能为力了。我们不能持续遵行主的吩咐,照着我们所愿意人对待我们的去对待人;我们只有一个方法,就是去祈求,寻找并叩门,知道我们的父保证要赐给我们这样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