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课

第十八课

上一篇   下一篇

主耶穌在猶大地和比利亞的傳道工作(第19-20 章)
1. 休妻的教訓(19:1-12)
馬太福音19:1 說:“耶穌說完了這些話,就離開加利利,來到猶太的境界約旦河外。”這表示主耶穌正在向耶路撒冷的方向走,因為耶路撒冷就是在猶太的境內,而約但河外則是指著比利亞而說的,這是當時的人習慣的稱呼。無論主耶穌去到哪裏,都有很多人跟著他,法利賽人也跟著他,找把柄來陷害耶穌。
這一次,法利賽人問了一個刁難的問題,他們問:“人無論什么緣故都可以休妻嗎?”這是一個題內有題的問題,是一個陷阱,他們想耶穌用自己的話套住自己。因為在摩西的律法下,如果一個人發現他的妻子有不潔的地方,不願意收留她,就可以寫一張休書休了她。問題是:什么是“不潔的地方”呢?
當時的猶大拉比有兩個派別,他們對這個問題的見解是截然不同的。有一個派別的人對“不潔”的解釋是非常廣意的,竟然可以微小至妻子準備的早餐不能夠使丈夫稱心如意,丈夫就可以給她一張休書,妻子在沒有任何求訴的情況之下,就要離開,回去娘家那裏。
另一派的教師卻認為,“不潔”是指道德上
的不潔,譬如在結婚的時候發現妻子不是處女,
或者妻子違背了結婚的誓言,這才是不潔。所以
法利賽人問耶穌的問題是:“一個人只要有原因,便可以休妻,對不對?”,主耶穌無論如何回答,都會落在法利賽人設定的圈套裏。
不過,主耶穌回答他們的時候,並沒有回到摩西的律法,而是回到神起初造人的時候的心意(19:4-6)。主耶穌注視的是婚姻本身的意義,而不是離婚的原因。祂指出在神的眼中,婚姻是永久不變的,神配合的,人不可分開。儘管在舊約時代,離婚是很容易的,但是神的本意卻不是這樣。夫妻必須由結婚那天開始,定意絕對不考慮離婚,夫妻倆要在彼此委身的基礎上建立婚姻關係的。
法利賽人聽完主耶穌這番講論之后,繼續把問題挪移到摩西的身上,他們問:“這樣,摩西為什么吩咐給妻子休書,就可以休她呢?”法利賽人所說的話有一定道理,因為申命記24:1-4 清楚地記載了有關的吩咐,既然摩西早就列出可以休妻的律法,主耶穌面對法利賽人的這個提問,祂又怎樣回答呢?答案在(馬太福音19:8-9)。由摩西直到耶穌的時代,人們的婚姻和神的本意仍然有一段距離。主耶穌說,摩西是因為人心剛硬才設下了休妻的律例。神的本意是要人藉著婚姻結為一體,永不分離;然而,人的罪惡本性令離婚變得無可避免,所以摩西制訂一些律例來幫助那些受害的婦女。
在當時的文化背景中,婦女是很難獨立生活的,根據摩西訂立的律例:男人不可以單單把妻子趕走就算,必須寫一封正式的休書,這個規定叫人想要離婚的時候,能夠三思。
不過,主耶穌的確給了一個可以離婚的理由,那就是犯了姦淫。主耶穌很清楚的指出,除了通姦之外,任何人都不能丟棄妻子,再去結婚。門徒聽到主耶穌的講論,大吃大驚,忍不住回應了一句:“人和妻子既是這樣,倒不如不娶。”于是,主耶穌談到了守獨身的問題。主耶穌說,有些人因為生理上的限制以致不能結婚;有些人則因為他們特殊的情況而選擇獨身,以便能更好地事奉神。但是結婚的不能藐視獨身的,獨身的更不要自以為驕傲,認為結婚的人不夠屬靈。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七章詳細地談論了有關獨身的問題
2. 主親近小孩(19:13-15)
主耶穌在這幾節經文裏,再次談到小孩子,祂希望小孩子到祂那裡,因為祂愛小孩子,也因為只有像小孩子那樣的純真,才能夠親近神,所以祂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天國的,正是這樣的人。”另外,小孩子樂于接受的態度,恰好和宗教領袖的頑梗剛硬成為了強烈的對比。主耶穌給小孩按手祝福之后,便離開那個地方去了。
3. 與少年財主對話(19:16-30)
少年財主和主耶穌的一番談話很有意思,少年人首先問該作什么善事才能得到永生,這是指藉著行為稱義而說的。主耶穌把善行說出來后,少年人表示他已經作了一切,問題是為什么還是不能得到永生呢?主耶穌又給他答案,叫他變賣一切分給窮人,然后來跟從耶穌。但是少年財主拒絕了,最后只好憂憂愁愁地走了,“憂憂愁愁”四個詞也總結了少年人以后沒有喜樂的生活。那個少年財主走后,主耶穌轉身教訓門徒說:“我實在告訴你們:財主進天國是難的。我又告訴你們:駱駝穿過針的眼,比財主進神的國還容易呢!”
駱駝根本不可能穿過針的眼,主耶穌是用這
比喻,形容富翁進天國的困難。不過,也有人解釋,耶路撒冷中有一個小城門,稱為“針眼”,如果一匹駱駝想由這針眼的小城門經過,必須要把駱駝背上的貨物全部卸下,然后讓駱駝蹲在地上,一個人在前面拉,幾個人則在后面推,才能夠將駱駝擠過去。
主耶穌藉這個比喻,指出無論是什么人,如果想得到永生,都要在主的面前謙卑,對神有充足的信心,而不是倚靠自己的財富。所以當門徒帶著疑惑的神情問:“這樣誰能得救”的時候,主耶穌便回答:“在人這是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
4. 將來的獎賞(19:27-30)
彼得聽完耶穌的教訓后,問了一條問題:“看哪,我們已經撇下所有的跟從你,將來我們要得什么呢?”
主耶穌向門徒保證,任何人因為祂而放棄任何珍貴的東西,都要得著多倍的回報,並且能夠承受永生。在主耶穌的回答裏,祂更應許在祂復興的時候,讓十二門徒坐在十二個寶座上,和人子一起審判以色列的十二個支派。
主耶穌說:“有許多在前的,將要在后;在后的,將要在前”,祂將世人的價值觀顛倒過來,我們不要因著短暫的利益而喪失了永恆的賞賜,相反,我們要甘願奉獻自己來跟隨主,這樣,我們的賞賜在天上是大的。
5. 葡萄園的比喻
這個比喻的內容是說,葡萄園的園主大清早去雇人進他的葡萄園做工,並且講定一天一錢銀子,這是普通工人一天工資。到了己初,就是早上九點的時候,家主把在市上閒站的人也雇進葡萄園做工。然后分別在正午和申初,就是下午三點的時候,也去雇用閒站的人做工,甚至是到了酉初的時候,也是同樣的做法,酉初是下午的五點,這是一天工作快要結束的時間了。工作了一整天,到了晚上的時候,葡萄園的園主開始派發工錢,並且倒序地由最遲進入園子工作的人開始,一直到最早進園子裏的。在下午五點進園子工作的每人得到一錢銀子,輪到首先進園子工作的人領取了工資了,他們以為自己會多得一點,誰知每個人也是得到一錢的銀子。
這些先來工作的人領了工錢后,就埋怨家主說:“我們整天勞苦受熱,那后來的只做了一小時,你竟叫他們和我們一樣嗎?”原來,這些先進葡萄園工作的工人對所得的報酬不滿,認為園主虧待了自己,因為他們是一大清早一直工作到晚上,整天在烈日之下勞苦,所得的工價竟然和下午五點鐘才進來,只是工作了一個小時的工人一樣。
他們發出怨言,是因為園主付給只工作了一個小時的那些人也是一錢銀子,他們因著“不公平”這三個字而紅了眼,同時發出怨言,他們忘記了主人有權按著自己的意思來分派工資,甚至是任何東西。我們有時候會否也出現這種情況呢?會否只是不斷地嚷著“不公平”,因而忘記了自己的身份呢?
葡萄園的比喻並不是說報酬的事,而是講救恩的問題,主耶穌深入地說明作天國子民的條件,就是單靠神的恩典進入天國。在這個比喻中,神就是園主,信徒就是工人。這個比喻是針對擁有承繼權或優越地位而感到高人一等的人說的,也是說給以為自己花很多時間在基督身上而感到優越的人聽的。
6. 第三次預言受難與復活(20:17-19)
當時,主耶穌和門徒正在前往耶路撒冷的路上,這是他們最后一次到耶路撒冷了,主耶穌知道自己將要面對人生的高峰,祂認為,要讓跟從祂三年之久的門徒知道自己將要受的苦,于是祂第三次預言自己的受苦和復活。
主耶穌把門徒帶到一邊,對他們說:“看哪,我們上耶路撒冷去,人子要被交給祭司長和文士。他們要定他死罪,又交給外邦人,將他戲弄、鞭打、釘在十字架上,第三日他要復活。”主耶穌這次的預言比前兩次更加詳細。當主耶穌第三次預言自己的受死和復活的時候,門徒仍然不明白祂的意思,繼續為貪圖在基督國度裡的位置而爭論。
7. 爭論誰為大(20:21-28)
那時候,雅各和約翰的母親來到主耶穌面前拜祂,求祂讓自己的兩個兒子居高位。
主耶穌聽完這位母親的請求后,祂只回應了一句:“你們不知道所求的是什么。我將要喝的杯,你們能喝嗎?”雅各、約翰和他們的母親並沒有真正明白耶穌之前所講的教訓,也不明白在得到神國度裡的榮耀以前,必須面對苦難。主耶穌所說的這個“杯”,就是基督所要面對的苦難和死亡。
雅各和約翰兩兄弟聽見主耶穌問:“你們能喝嗎?”他們想也不想地立刻回答:“我們能。”是的,他們也要喝這個杯,主耶穌對他們說:“我所喝的杯,你們必要喝;只是坐在我的左右,不是我可以賜的,乃是我父為誰預備的,就賜給誰。”雅各和約翰后來的確也要面對大苦難:雅各為信仰殉道,約翰則被放逐到拔摩海島。其他的十個門徒聽見主耶穌這番話之后,他們因為雅各和約翰企圖奪取高位而不滿,馬太福音20:24說;“那十個門徒聽見,就惱怒他們弟兄二人。”
門徒並不是第一次爭奪高位了,馬太福音第十八章也記載了他們爭論誰為大,所有的門徒都希望自己成為最大的,但是主耶穌教訓他們,在天國裡最大的就是眾人的僕人,祂說:“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誰願為首,就必作你們的僕人。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贖價”通常是指買回奴隸的價銀。主耶穌在這裡告訴門徒,自己的死是為了作多人的贖價,把人類從罪惡和死亡的捆鎖中釋放出來。門徒以為只要耶穌仍然生存,就可以拯救他們,但是主耶穌啟示他們,惟有捨命,才可以拯救人類。在馬太福音20:21-28的這個段落中,主耶穌從一個嶄新的角度來講明領袖的意義。祂指出,自己來到世上的使命就是服事別人,並且捨棄自己的生命。同樣道理,如果我們想作領袖,就要先作僕人。真正的領袖會有奴僕的心腸,欣賞別人的價值,並且知道沒有一件工作是太瑣碎而不適合他做的。
8. 醫治耶利哥的兩個瞎子(20:29-34)
這兩個坐在路旁的瞎子聽說耶穌在那裏經過,便大聲喊叫:“主啊,大衛的子孫,可憐我們吧!”眾人愈不準他們作聲,他們愈大聲喊叫。這兩個瞎子雖然看不見東西,但是他們的心眼是明亮的,知道經過路旁的這一位是“大衛的子孫”,是將要來的彌賽亞。
主耶穌聽到他們的喊叫,于是停下腳步問:“要我為你們做什么?”他們直接了當地回答說:“主啊,要我們的眼睛能看見!”主耶穌動了慈心,便按著他們的要求醫治了他。
這兩個瞎子可以“看見”耶穌就是那位期待已久的彌賽亞,所以他們在重見光明之后,立刻跟從耶穌。但是猶太的宗教領袖雖然眼睛沒有毛病,卻對主耶穌的身份視而不見,拒絕接受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