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十三33
这个比喻有两种解释。头一种解释,也是最常见的一个,认为面酵就是天国的象徵。另一种解释,认为整个比喻表明了王对这个国度的有关教训。因此头一种解法,是将重点放在主所说,「天国好像面酵。」另一种解法认为如果我们单单强调这一句,是误解了主的意思,我们必须往下读,「天国好像面酵,有妇人拿来,藏在三斗面里。」不管面酵本身单独代表了天国,或整个比喻表明了有关天国的教训,我们都必须了解这里的面、妇人、酵、将面酵藏在面里的意思,和他的结果,方能明白玉对我们的教训。
倘若头一种解释,说面酵就是天国的象徵是准确的话,我们就必然会得到一个结论--在这里的酵是代表善,由于他的作用,结果使一切事物至终都归服王。这似乎是现今大多数解经家的看法。
照着第二种解释,酵不代表善,他是恶的象徵。因为圣经中其他地方提到的酵都象徵恶,因此在这里,他也是象徵在这特别的世代中,使天国的见证产生邪恶影响的原则。所以这比喻中所说的结果,并不是这世代彼天国的原则所征服;相反的,是天国的见证中,渗入了使他失去活力的因素。
我们不能因为某一个观点普遍被大家所接受,就随声附和的接受;当然也不应该因为一个观点是大家所接受的,所以我就拒绝。然而,这里有充分的理由,使我接受第二种解释法,认为他是正确的。我之所以如此,第一,是因为第一种解释与圣经其他地方提到酵时的意义不符合。持第一种解法的人,坦认这里的酵象征善,是惟一的例外。圣经中从头到尾,除了这一个例外--如果他果真是例外一一酵都是代表恶的。在他的实际作用上,酵所产生的作用是分解和腐化。圣经中提到酵的地方,都与这个事实有关,以他象徵邪恶。我个人无法相信,何以在这比喻中,酵的含义独独例外。第二,我无法接受这广被接受的解法,因为他和其他比喻的教训冲突。其他的比喻,没有一个暗示天国的影响,将在这世代中得到完全而绝对的胜利。对我来说,这是更有力的证据。这些比喻,从始至终都提到掺杂。第一个比喻中的撒种,并未带来全面丰收,因为有四分之三的种子,根本不起作用。第二个比喻中,我们不单看见那撒好种的,还有恶意撒稗子的,而且主又明明吩咐说,容两样一齐长,直到世界的末了。在芥菜种的比喻中,他的成长虽然象徵种子起了作用,应该是好的,然而他反常的发展,却显出了其中混杂着恶。倘若开头的三个比喻,说明在这时代中,善并没有完全得胜,现在却说面酵是善的象徵,那么这第四个比喻的教训,就和前面三个比喻的教训完全相反了。
我无法接受这种一般人接受的解释,还有一层原因,就是数世纪以来的历史,和现今的状况,正好与这种解释相背,反而印证了前面几个比喻中的共同教训。在任何时期、任何地方,甚至在神的教会中,善都没有完全胜过恶。善与恶两种原则交相混杂的情形,处处可见。最后,我无法相信这种一般人接受的解释,因为他在解释的方法上也与其他的比喻不相符。持这种见地的人一再强调耶稣说的,「天国好像面酵」。谁也无权说面酵不是天国的象徵。但是在稗子的比喻中,我们读到,「天国好像人」,却没有人说,这里的人是象徵天国。要明白主的教训,我们应该看稗子的比喻所描绘的整个画面。我们既然不能停留在第二个比喻的「人」字上,就无权在看第四个比喻时,停留在「酵」字上。倘若主在其他的地方,已经将「酵」字的意义用尽,在这比喻中,必须另作解释,那么第二个比喻中的「人」字,也将同例。同样的标准,也可以应用在其他的比喻上。在后来耶稣所讲的另一个比喻中,又这样说,「天国好比一个王……」。如果在面酵的比喻中,我们必须停在「酵」字上,那么在这个比喻中,我们也就是停在「王」字上。这说明一个明显的事实,要明白比喻中的教训,必须看比喻的全貌。这比喻说到一个妇人,将面酵藏在三斗面里,由于面酵的作用,全团都发了起来。
现在我们来细察里面所象徵的意义。我们首先要问,这比喻中最主要的一件东西是什么?然后再问,影响这件主要东西的事物是什么?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最主要的一件东西,既不是面酵,也不是那妇人,而是那三斗面。那妇人和面酵的地位,是根据他们和三斗面的关系,以及对面所产生之影响而定。「直等全团都发起来。」
我们要进一步问,耶稣用面作比喻,究竟是什么意思?我们会清楚地指出,解释圣经中的话语和思想,应当以圣经中所提到的同样话语和思想来解释,特别是他在圣经中首次出现时的意义。这一点非常重要,而且饶有兴趣。面在圣经中第一次出现,是远在创世记(十八6),那里记载亚伯拉罕款待耶和华的事。这是旧约中神几次奇妙的显现之一,耶和华以天使的身分显现。我无法肯定究竟当时亚伯拉罕是否认识三人中有一位是耶和华,至少他认出三位访客超乎寻常,所以急急忙忙的要款待他们。为此,撒拉取了三细亚细面调和作饼。继续从圣经中找,我们会看见素祭的量,有至少与最多之分。基甸和哈拿所献的祭,都提到三斗面,以西结书提到那最终、完全的供物时,所吩咐的短短一段话里,就七次提到素祭的分量是三斗面。在神的制度中,素祭是随着燔祭之后献上的。燔祭表明将生命完全献给神,素祭则是经过栽种、生长、预备步骤,才献上的祭,因此以人而论,他是表明人将他的工作献给神。此外我们也当记得,素祭是一种款待性质的祭,其中一部分由献祭的人保留自用,其余的归祭司。因此在献素象中,我们看见,因着献祭之人的敬拜事奉,他和神之间有完美的交通。这个家庭生活中的简单礼仪,被作为献身服事神的永久性象徵,表明奉献服事乃是与神恒常交通的基础。
在有关献祭的条例里,曾十分明确的吩咐百姓,在素祭中不可加酵。酵的出现,代表在向神敬拜,和与他交通中,因着败坏的影响力之侵入,而使人与神的交通受到了损毁。那将酵藏在三斗面中的妇人代表那些在敬拜事奉的事务上,掌权管理的人。再说到那酵,我们已一再说过,他本身是一种腐败的东西,只能产生腐化的影响。我知道有人可能会反对,认为在我们现今生活中,酵有他的用处。我们可以用他来制面包。但是我们无法确定,这一定是最好的方法。今日我们已明白,酒精进到人的身体中,会为人带来极大的危害。可能不久我们将发现,酵也会危害人体的健康。自然这不是我们要讨论的重点,我只是顺便一提而已。酵在现今生活中的用处,丝毫不能影响酵能产生败坏作用的这个真理。撒拉为天使所预备的三斗面里,并未加入酵。使徒保罗使用「酵」这个记号时,无论他所根据的是利未记中的条例,或是犹太人的习俗,或是主对酵的用法,他总是以他指败坏。「你们这自夸是不好的,岂不知一点面酵能使全团发起来么?你们既是无酵的面,应当把旧酵除净,好使你们成为新团;因为我们逾越节的羔羊基督,已经被杀献祭了。所以我们守这节不可用旧酵,也不可用恶毒邪恶的醇,只用诚实真正的无酵饼。」
因此在这个比喻中,我们看见那代表权柄和管理的妇人,将象徵分解与腐化的酵,藏在代表事奉和交通的面中。这是这个比喻的原则。根据这一种解释,那么他对我们有什么教训呢?他首先说明,在这世代中,天国的见证必须建立在神的子民和神之间纯洁无玷污的交通上,无论是个人或教会,必须完全从酵所象徵的邪恶中分别出来,方能作见证,使神的国产生影响力。在用过那具有象徵性的一餐之后,亚伯拉罕就在幔利的橡树下,与他所款待的那一位面对面地交谈。在那里,他为所多玛代求。他之所以有权接近他,有权呼求,有权和他争论,完全是因为他个人从那个地区败坏的影响中分别出来。而撒拉所烤的无酵饼,正是这种分别出来的生活之象徵。
当亚伯拉罕如此在耶和华面前代求的时候,罗得正在所多玛,按着彼得书信所说,他是个义人,但他未对所多玛产生任何好的影响。他对所多玛一无作为,既不能劝他们悔改,也不能拯救他们免遭毁灭。当日所多玛若未遭毁灭,那完全不是由于罗得义行的影响,乃是亚伯拉罕代求的结果。从个人的态度和深处的意愿来说,罗得是一个义人,但他容让所多玛的影响进到他的心中,败坏了他的见证,也因此使他失去能力。而另一面,亚伯拉罕因着在生活中与罪隔绝,使他有能力为所多玛代祷。这个比喻中也有相同的教训。天国的见证是要靠分别为圣的生活。教会为王所作的见证,将随着管理教会事务的人--那妇人就代表教会中的掌权者--容让属世的动机与方法侵入教会的程度而被削弱。这是不能改变的定律。
新约对「酵」字的用法,是非常突出的。他首次出现,就在这比喻中;这是按着读经的程序,不是按着记事的先后。后来王来到该撒利亚腓立比的境内,距十字架的苦难更近,他警告门徒说,「你们要谨慎,防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马可的记载是,「你们要谨慎,防备法利赛人的酵,和希律的酵。」而路加记载主的话说,「你们要防备法利赛人的醇,就是假冒为善。」再来到哥林多前书,我在前面已经引用过,保罗用这个象徵性记号,与教会容忍那乱伦的恶行相联,谴责教会中的纵容罪恶,正是缺乏惩治的表现。到了加拉太书,保罗为了抗衡犹太教教师的影响,说:「一点面酵能使全团都发起来。」
这些说到酵的经节,包括了所有新约里「酵」的用法。因此无论是在旧约或新约中,酵都代表了信徒所当防备并抵挡的事物。从前面所引用的这些经节,我们能清楚看见他邪恶的性质。基督曾明言,法利赛人的酵是假冒为善,那是指他们的作为是假装的;他们作出一个样子,事实上却不是那么回事。他们在嘴唇上挂着敬虔的词句,内心对王并不顺服。而撒都该人的酵,所指的是他们的唯理主义。他们拒绝承认天使、灵、复活。希律的酵是指他们的唯物主义,完全被虚荣浮华的唯物风尚所支配。他用盛景虚饰来慑服百姓。他完全不明白什么是真的伟大,一味注意外面的华丽壮大,结果使他的王国,败坏到极点。
根据保罗的用法,醇是象徵教会对内部罪恶的容让。这牵涉到一个活在污秽不洁之中的人,竟然还能得到教会的庇护。另外,酵也象徵形式主义,就是那些没有属灵和生命的虔诚,
只注重外表仪式的人。
总结起来说,在新约里面,说到假冒为善是酵,唯理主义的思想是酵,唯物主义的思想是酵,在教会的范围之内容让罪恶是酵,形式主义是酵。若有这些情形,即使是任何一项,已足以破坏教会的生命,导致见证的削弱。这些事在教会中会发酵,搅扰,结果是分崩离析。无论何处的教会,一旦受到这些邪恶的影响,腐化就会开始在教会中蔓延,使许多人的生命被破坏,为神国作的见证被削弱。
我们若从这比喻的解释,来看历史中的事实,我们会发现什么呢?他岂不正好说明,教会之所以没有权柄传讲神的奥秘,不能展示天国中的福分,不能申明天国的要求,是因为新约中酵所象徵的恶事,使教会瘫痪了。现今教会不能刚强地见证天国,使世人悔改知罪,难道不是由于他被许多恶事所牵连吗?他今天仍然受到假冒为善的酵所残害,使他徒具外表,缺乏实际;他受到唯理主义的酵所断丧,拒绝承认超自然的事物;他受了唯物主义的酵所危害,采纳世人的立场、原则和观点,认为基督只是虚饰,而不认为他是纯洁,有能力的主。此外,教会受到酵的毒害,不只是容忍罪恶,并且还以虚假的怜悯,容纳作恶的人,结果使得教会不能用权柄对那些抵挡天国的人说话。至于形式主义的酵,他今天岂不正以千百种方式出现,在许多事上热袁于外表的礼仪,结果削弱了我们的见证,破坏了我们对神的服事。惟有我们将自己从这些形式中分别出来,归向他,我们的见证和服事才会有果效。
在这里我要再说一遍,就像在讨论其他比喻时我说过的一样,这比喻所描绘的画面,不是神国最终的光景,他所说的,是神的国在这世代中的情形。这世代将随着他的降临而结束。「人子来的时候,遇得见世上有信德么?」一般流行的神学会回答说,有;但基督的回答却是,没有。我们还不如尽力作本分里的事,以接受基督对这世代的评估。可能有人要反对,认为这种看法过分悲观,近乎极端。倘若我们所处的世代是最后的世代,那么他诚然令人悲观,然而事实不是如此,他只是一个开端。当他降临时,他那带着火焰的脚要踏在地上,他要亲自治理他的国。这世界所企盼的,就是这一天的来到。我们也当为此将自己分别为圣,好催促他的来临。
到现在为止,我们看过了头四个比喻,这些都是当着群众对门徒说的。在这些比喻中,有两件事说明得非常清楚。第一,从这世代的开始,到他的末了,人都能感觉到天国的影响。人子将好种撒在田中,等候收割;属他的人要籍着分别为圣,事奉他,与他相连。第二,我们也看见,在这世代中,到处都有恶的存在,以及有恶的原则在运行。四分之三的种子未结实,仇敌又恶意的在麦子中间播下稗子。就是在那些好的种子之中,有的也会有不正常的发展,变得招摇夸张,和王的心意大相径庭。那代表交通与事奉的素祭,因醉的侵入而败坏。
下面我们要看他单单对门徒所说的比喻,会发现关于这世代的其他几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