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二十一45—二十二14
在上面一篇的研读中,我们看见王严肃的宣告希伯来族将被弃绝,「所以我告诉你们,神的国必从你们夺去,赐给那能结果子的百姓。」这宣告和我们现在要研讨的这个比喻之间,有很密切的关系。
首先我们必须留意,这个比喻和前面所看过的那两个比喻,有不同的地方。在头两个比喻中,王所对付的是官长们为地上的神国所应负之责任。在这一个比喻中,他不再提到责任,他所注意的是其中的权利。所用的表号也从打发工人去作工的葡萄园,转为邀请宾客来赴娶亲的筵席。如果我们能从东方的观点来解释这表号,那对比就能立刻显出。一方面是劳苦和服事,另一方面是喜乐、欢笑与享受。
然而有一点要留意,就是虽然没有明白的宣告,但这些比喻一致表达了一个要点,就是基督与他的父原是合一的。无论我们对这些比喻的意义有怎样的了解,有一件事十分明显,正如马太所告诉我们的,祭司长和法利赛人都知道,他的这几个比喻是指着他们说的。事实上我们的主确是要教训他们,向他们指明神的所有权,他们这些人应该向他忠诚,这一点非常明显。第二个比喻更是明显,他特别指明他是父所差来的。因为他们一再拒绝先前所差来的使者,他以儿子的身分,带来了最后的信息。在这三个比喻中,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在第一个比喻中,他指明官长向着神的态度,他们虽然口说,我去,却是没有去。他们的态度是不忠诚,不顺服。在第二个比喻中,他指出他们对他的态度,「这是承受产业的;来吧,我们杀他,占他的产业。」他的产业就归我们了。在第三个比喻中,他向他们启示,他们对他所差来请他们去享受权利的使者,会有怎样的态度。在这两个分别论到他们对父神的态度,和对他的态度的比喻中,他强调的是在责任的范围之内。但当他开始提到他们对他使者的态度时,他的比喻进入权利的范围之内。
在我们现在所看的这个比喻中,按着主人三次打发仆人出去邀请的次序,可以分成三段。那时王已非常接近他传道事工结束的时候,他去耶路撒冷有一个目的,就是要将那拒绝他王权的百姓,从责任和权利中赶逐出去。因此他这里所说的比喻就特别有启发性,我们也必须在这个事实的亮光下,来查考这个比喻。以这一个比喻来传讲福音,是滥用他的意义,因为在这比喻中,没有一点与传福音有关。
要记得,我们的主当时在耶路撒冷,有一个确定的目的,就是去对付官长和通国。注意其中的三次邀请,恰好涵盖他在世上的传道工作。在第一次邀请中,他所指的是他自己和他的门徒在所经各地,已经发出了邀请。第二次的邀请,所代表的是他的门徒从那时起所将作的工作,一直到以色列国再一次弃绝所传给他们的信息,神就打发他的军队毁灭他们的城时为止,那是耶路撒冷将被毁灭的明确预言。因此在第二个段落里面,又提到国度的呼召,那是指从他被弃绝的那时起,直到他们不只弃绝耶稣,连圣灵的工作也加以弃绝,也就是耶路撒冷因而遭毁灭的时候止。这件事发生于那一个世代之后。第三,这事以后,这比喻接着还有一个段落。耶路撒冷被毁以后,又有使者奉差遣到岔路口上去,那就是到立约之外的民中,不是先前所邀请,蒙拣选的有福百姓。使者是带同样的信息去。但是不同的地方是,凡遇见的,无论善恶都召聚了来,使筵席上坐满了人,好实现王的理想。因此在那第三次的邀请中,我们看见他的使者,从耶路撒冷被毁那时起,一直到今天,向人发出他的信息。这里说到了我们所当从事的事工。
现在我们来看第一次的邀请,「天国好比一个王,为他儿子摆设娶亲的筵席。」天国是什么?这卷福音书正是天国的启示。要明白这句话,我们必须:第一,来看这位君王;第二,聆听他在国度宣言中所颁布的律法;第三,观察他所显于物质、心灵、和道德上的权柄。如果我们愿意知道国度的要求,那么让我们来听王所发,要人向他降服顺从,并对他效忠的要求。如果我们能从这福音书中,将耶稣所陈述的伟大理想举出,如果我们能暂时将拥挤在他周围的那些人忘却,如果我们能把那些流行的对这福音的诠释忘却,而我们又能领会国度的理想,不拒绝他的要求,不理会周围的环境,那样将有什么结果?神就绝对的能登上宝座。那就是神的国。在他登宝座执掌王权时,他国度中最重要的是品格。个人能在品格上达到与神的性情和谐的地步。具有这种品格的人,就和神的国相谐,彼此关连,相互服事,向神的宝座忠诚。这就可成为一个伟大的神治之国,对世人见证神执政的仁慈和良善。这就是充满在耶稣的心中和思想里的理想。他教导我们应当这样祷告,「愿你的国降临」时,他心中所看见的,正是这一种理想生活的条件能显在世界上。那个祷告不是求什么事物从天上临到。而是求在地上显出天上的光景。我们无论从什么地方取耶稣所说的话,只要简单的应用他们,就能从其中看见他的理想。「你要尽心、尽性……爱主你的神……要爱人如已。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
现在主说天国好比一个娶亲的筵席。正如我们的王先前论到责任时,如何选了旧约中葡萄园的表号来作比方,如今他论到在他王权之下的权利和福分时,他也选用先知所曾用过的表号,「我必聘时你永远归我为妻。」那是神对他所拣选,使他们在世上作他代表的百姓所说的话。哦,何西阿向百姓吐露的那些预言何等可怖!他指责以色列破坏了他与神之间的关系,那正是丈夫和他所聘之妻子的关系。何西阿指责选民犯了属灵的淫乱,成了淫妇。基督现在所使用的,正是旧约中的这一个表号。他说,神为他的儿子预备了一个娶亲的筵席,那是欢欣快乐的日子。基督以此描写神的国在公义中的平安喜乐,「神的国……在乎公义,和平,并圣灵中的喜乐。」
天国的头一次呼召,是向「那些被召的」发的,他们是在王权之下,他们本应听得见,能明白,并立刻响应。但结果如何呢?他们却不肯来。耶稣和他的十二个门徒,在这一带已经有三年之久,传讲天国和他的原则,传讲他的权利和福分,传讲他的责任;但百姓全不接受。正如他前面那些比喻所启示的,他们拒不接受责任,现在他们也同样弃绝天国中的权利和福分。他们不肯来赴筵席。这是他对他们所作的头一个指控。
接着他告诉他们,还有另一次邀请。首先,让我们看这比喻中所描写的王的准备。「王又打发别的仆人说,你们告诉那被召的人,我的筵席已经预备好了,牛和肥畜已经宰了;各样都齐备,请你们来赴席。」在清教徒的一些着作中,对这一段话有非常有趣、非常美丽、同时也非常严肃的观点。他们使人注意王为请人进入国度而大张筵席,付出重大代价的这个事实。当耶稣说这比喻时,他说,「各样都齐备。」他原知道,神为着使他所传的伟大天国能实现,曾付出无限代价,而人竟然拒绝。宣告中的「各样都齐备」,以神而论,那是对人所发的新呼召,要人进入天国的福分中。
他们怎样回应?有两等人,有些人不理会而走开了,也有人反叛敌对。那不加理睬而走开的人,有的到自己的田里去;留意其中强调说,「自己田里」。基督已经传讲国度,就是神的国,在那个国里面,人所当求的,不是自己的利益,乃是求使别人得益,求使王得益;在那个国度中,每个人生活里最热切的愿望是使神得着荣耀;这种愿望所带来的自然结果,是使人得益处。然而他们却不肯来。他们各自奔回以自己为中心的生活,追求个人的富裕和安适,不顾神的国,也不顾别人的利益。
另外一等人则定意背叛,他们恶意的对待使者,凌辱他们,殴打他们,杀害他们。这种种情形,实际也发生在耶稣传道事工结束后的那些日子中。我们在使徒行传里就读到这样的故事。千万不要忘记,初期基督徒传道的时候,他们所传的神的国,不像我们今天所传的那么模糊,以为神的国只关乎个人向神归服;他们还传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革新。他们知道,神的国不只关系个人得救,更是为着他的荣耀,以实现理想的社会。
这些人杀害使者,王就大怒,派遣他的军队出去。那多年前曾赋予古列权桶的神,就召来罗马的军队,将城扫荡焚毁。他要使那班因他的国度干预了他们的利益而拒绝他的人,如同碎秕,被交于四方的风吹散,再无挽回的机会。
基督在比喻中接着说,「喜筵已经齐备,只是所召的人不配。所以你们要往岔路口上去,凡遇见的都召来赴席。」这不是说他邀请杂乱的人群,善恶不分,一律都进他的国,而是指从此之后,召人进入他国的邀请,不再限于某一种人。我们的主丝毫没有减轻品格的重要性,这可以从后来他对待那个没有穿礼服的人一事上看出。这是圣经难译的地方之一,翻译的人不得不承认,耶稣比喻中王对那人说,「朋友,你到这里来,怎么不穿礼服呢?」没有一种译法,能将其中的情节与含义译得准确。第十一节里面的「没有」,和第十二节里面的「不」,原文不相同。文生(Vincent)博士简单的解释说,在希腊文中头一个「没有」,总是用在指一件事的事实,而第二个「不」字,总是用在思想方面。那诚然是这一段话的用意;那个人没有穿礼服,是一项事实,但是当王注视着他,对他说,「你到这里来,怎么不穿礼服呢?」这里的不穿是定意不穿,是出于他的决定,这是思想中的不--你无意穿礼服,你竟敢不穿礼服前来。耶稣藉此向我们启示,虽然不论善恶都蒙呼召来进神的国,但人不能忽略了品格。
让我们回到前一章里面的那句话,现在强调的不是这话对希伯来人的应用,所强调的是他的原则。「神的国,必从你们夺去,赐给那能结果子的百姓。」这里所指的责任,如何应用在我们身上呢?什么是神国的果子?神国的果子就是天国。两者之间的关连非常密切。神的国是极伟大的一个词,他所指的是神的王权,也就是人承认并顺服神的王权。因此从某一种意义上来看,若能全然了解神的国这一个词他长阔高深的含义,就能知道那是描写他现今,将来,以及永远所凌驾在一切之上的权柄。神的贯乎一切之中,和他的超乎一切之上,这两种观念非但不相互矛盾,而且还彼此阐明。无论是近在眼前,或远在天边,他无处不在,他在管理,他在掌权。他在他的宇宙那伟大的奥秘之中,创造了具有意志的生命;在堕落的世界和堕落的人类中,他拣选了一班人,将神的国交托于他们。他使他们承担揭示神国的责任,好使世人看出神国的意义。倘若我们能找到一个,在生活中实现神国的社区,那就是天国,那就是神国的果子。
在希伯来人的历史上,曾有过很短的一段日子,他们实现了神的国,单纯是由神作王,是一个神权政体。除了耶和华是他们的王之外,没有别的王干扰他们。他们的一切生活都以他为中心。那就是天国。世人也曾看见神的国,一度带着权能和审判,临到佛罗伦斯(Florence),不过为时极短,只有数月之久。那是因萨沃那柔拉(Sauonarola)所传的道带来的结果,多人灵性觉醒,结果人民挣断了美迪奇(Mediei)的锁链。在英国的历史上,人也曾对神的国有过惊鸿一瞥--虽然所见的绝非完全--人说当日克伦威尔(Olive Cromwell)手执圣经和宝剑,随着宣告圣言的音乐前进。当克伦威尔将英国从堕落的时代中挽救出来时,他们曾得着一些光亮。但这些都不持久,因为虽然那时国度的荣耀曾稍微显露了一点,但那并不是藉着王的方法所建立的。天国在人实际的生活中实现,是由于神执掌王权的事实。王来到耶路撒冷,对神曾将神圣真理托付给他们的那般百姓说,「神的国必从你们夺去,赐给那能结果子的百姓。」就是赐给能将神国的意义展示出来的百姓。这可能结果子的百姓是基么人呢?就是教会。
彼得是主第一个和他讨论到教会的人,他在所写的书信中说,「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神的子民。」这还未将神的心愿写尽。在全世界认识神的国之先,神对教会的愿望是写不尽的。从那时起,一直到现在,这世界对神国意义的了解,只限于他从耶稣基督的教会中所看见的神国的实现。然而教会在显示神的国在地上的意义和荣耀这托付上也失败了,正如希伯来族一样。这就是为何我们不再成为整体,而分裂为各派别的原因;这也是何以我们今日的工作,大多是各自为政的缘故。在历史上曾有过一些尝试把教会合成一体的努力,其中有规模宏大的,也有离奇可怕的;有一些具有很大的影响,但一切努力都归于失败,有的且失败得很惨。最大的规模之一是罗马天主教,那庞大繁复的组织,堪称在地面上无一出其右者。然而罗马天主教也失败了,因为他容让基督教的理想异教化,毁坏了神国的见证。
普里穆特弟兄会(Plymouth Brethren)是一个很大的尝试。他们看见一个伟大理想的异象,然而他们的见证却是一个被破坏、遭损毁的见证,因为他们后来在教义上罗马教化了,甚至比罗马教更厉害。若有人在真理的观点上不完全与他们相同,往往就被他们追赶,从一个村落到另一个村落,直到他被放逐,甚至无地自容。新近出现了另一种努力,那就是窦依主义(Dowieism)运动,但窦依的作法是将响应、跟随他的人,聚集到他所设立的锡安山。耶稣基督却要属他的人分布在世人中间,使他们成为阻止腐化的盐,照亮暗处之光。在教会的墙垣之外,人至少可以看见神的意愿,虽然他们还看不见神的能力。也许不久我们将惊奇地发现,神起用一班被我们认为不可用的人,来实现他的国度,这是因为他的教会在受托的事上不忠心的缘故。
我们的责任是什么呢?我们当怎样行呢?是再去从事把基督教合一的努力?千万不要!生命是如此短暂,没有时间可以供我们浪费。那么我们当怎样?至少有一件事人人当作,我们无论在何处,那里若有基督徒的聚会,就当在其中一同实现神的国。每一个教会当寻求,至少使当地的聚会交通有一个发光的中心,向教会之外的世人启示那临到神国之人的生命、亮光、和爱。单是个人在生活中向世人昭示,基督能为我们作何等大的事是不够的。这世界所期待着要看见的,不单是基督为那些到他面前去的人个别的作了什么,更是要看见,他为那些到他面前,而如今生活在他的国度里的人,整体的作了些什么。他既然将国度交托给我们,我们若不结出果子来,他如何将希伯来人从事奉中逐出--不是赶逐他们离开救恩,只是剥夺他们事奉的权利--神也必如何将他的工作挪移到教会之外。他作工的方式将使我们惊异。这是关乎只王权的信息,除非我们按照他的意思,向他顺服,否则我们也必被他从事奉中赶出,失去一同在世上实现他伟大理想的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