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序言 1:1-11
(一)向读者说明前一本书(路加福音)的写作范围是耶稣出生到升天为止。
1:1-2
●「提阿非罗」:意思是「爱神者」或「被神爱者」,但此名字是当
时存在的希腊姓名,因此比较可能是确有其人。
●「前」:「第一的」,此字也常常用来指两個之间的头一個。这個
字可能也表达路加还想继续写第三本书的可能性。
●「书」:原文是「话语」。这個字在古希腊用来指「论文」或「历
史故事」。
●「開头」:指耶稣在世所行的一切只是一個「開端」,使徒接著所
行的是延续那個「開端」。
●「吩咐」:「命令」的意思,可能是指 路 24:46-49 的记载。
●「使徒」:此字的动词意义是「差遣」,此字本来广泛用於用在航
海与军事、商业方面,但在宗教方面,此字变成一种专
有名词,指「被某神明派出、具有某神明权柄的使者」
。七十士译本以这個字翻译旧约的strong's number编号
7971这個字 撒上 25:40 撒下 10:4,6 。这個字强调被
差遣的人执行职务時,地位有如差遣他的人一样。这就
是「使徒」一字的背景。后来这個字变成教会中的一种
「职衔」,具有教导与牧养的特殊权柄。此处的「使徒
」指的当然是最狭义的「十二使徒」。
(二)耶稣复活后显现给门徒看四十天之久,讲论神国的事。1:3
●「受害」:字义是「受苦」的意思,指耶稣的受苦与被钉在十字架
上。
●「凭据」:原文型态是复数,在新约中只出现一次,此字表示「不
容置疑的证据」。路加想要让读者了解耶稣的复活是「
证据确凿」、「毋庸置疑」的。
●「向他们显现」:原文是「被他们看见」。
●「四十天」:圣经中记载至少十次复活的耶稣显现。但这里是唯一
一次记载耶稣受难和升天之间相隔四十天。
(三)耶稣嘱咐他们留在耶路撒冷,等候圣灵的洗,并预言使徒将得著能
力为耶稣做见证直到地极。1:4-8
●「聚集」:是一個很特殊的用字,是由「一起」与「吃盐」组成
的,「一起吃盐」表示热诚的餐桌聚会。不過这里应
該是著重「聚集」或「聚会」的意思。
●「嘱咐:「宣告」、「公布」、「命令」。
●「约翰」:指「施洗约翰」。
●「不多幾日」:「幾天之后」。
●「受....的洗」:原文時态是「被动未来式」,表示这是圣灵主
动为使徒施洗。
●「复兴」:这是一個末世论的专有名词,指末日時神对宇宙秩序
的重建。其中也包含犹太国在弥赛亚领导下的复兴。
●「父」:不是「我父」,耶稣在此表明天父也是使徒的「父」。
●「地极」:也有「普世」的意思,,路加可能指著「整個罗马帝
国」。
●「作我的见证」:原文直译是「将是我的见证」。
◎在耶稣受害之后,门徒应該很容易離開耶路撒冷,一方面门徒大
都是加利利人,另一方面迫害耶稣的犹太公会在耶路撒冷。返回
家乡、逃避对自己生命的威胁,是很理所当然的事。因此门徒如
果不是因为耶稣的命令,就不太可能会留在耶路撒冷。
◎耶稣再来的日子甚至不是使徒们可以知道的,为什么历代以来总
有人觉得自己掌握了末世的時间表呢?
(四)耶稣升天,并有天使陈明耶稣必然会再回来。1:9-11
●「定睛」:「凝视」、「专心地注视」。
●「站在旁边」:站在使徒们的旁边。
◎看起来门徒还是不了解耶稣升天的必然,所以天使还是扮演提醒
的角色,正如在耶稣复活時扮演的角色一样 路 24:5 ,并且向
他们保证耶稣还会再回来。
二、选出替代犹大的使徒 1:12-26
(一)地点:耶路撒冷的一座楼房,人物:十一個使徒与幾個妇人、耶稣
的母亲与兄弟,行动:同心合意的恒切祷告。 1:12-14
●「橄榄山」:这里提「橄榄山」是要表达耶稣升天的地方就在橄
榄山。橄榄山位於耶路撒冷东边1.15公里左右,山
高八百公尺。
●「安息日可走的路程」:两百肘,一肘是56公分,总共1.12公里
。
●「楼房」:原文是「楼上的房间」,不少希腊作品以此字当作「
楼上的儲藏室」,不過有犹太拉比提到有些房子设有
一個用做学习和祷告的地方,这個房间必须由屋外的
楼梯上去,算是第三层楼。这個字和 路 22:12 耶稣
和门徒吃最后晚餐的用字不同,传统上认为这是
徒 12:12 所记载马可的家。
●「奋锐党」:是亚蘭文「热心」、「激烈」变化来的。
大概成立於西元六年。主张绝对效忠律法,反对希
律家系及罗马政权,在主后六十八至七十年间的革
命占重要地位。
●「雅各的儿子犹大」:就是 太 10:3 可 3:18 的「达太」。
●耶稣的「弟兄」:原文是复数型态,表示两個以上的弟兄。耶稣
的弟弟们先前不信耶稣,现在显然已经归信耶
稣。雅各与犹大未来并成为教会的领袖。
●「同心合意」:表示同一思想和目的。
●「恒切」:强调了持续不断的情况,使徒行传中多与祷告有关。
◎了解「同心合意恒切祷告」的意义很简单,但是真正实行起来却
很困难,现在有多少基督徒能够「同一思想和目的持续不断的祷
告」呢?
(二)彼得在一百二十人聚会的场合中表明犹大的遭遇应验了圣经的记载
。1:15-20
●「许多人」:原文是「许多名字」,这是希伯来惯用语法,用名
字来代表人。
●「弟兄们」:直译是「弟兄们,人们」或「男士弟兄们」,这一
个词都是在犹太人聚集的情况下使用的,所以这应
該是一個正式称呼犹太会众的用语。当然,意义上
是包括没有提及的女性的。
●「得」了一分:原意是「抽签而得著」,后来引申为「按神的旨
意得著」。
●得了一「分」:原意是「签」,后来引申为「分配到的额份」。
● 1:18-19 是路加的说明,不是彼得的讲词。
●「工价」:「工资」、「报酬」。
●「买了一块田」:根据 太 26:14-16 27:3-8 犹大的田地是别人
帮他买的。
●犹大的死, 太 27:5 记载他上吊死了,这里记载他「身子仆倒,
肚腹崩裂,肠子都流出来」,指的应該是上吊的尸首由高处坠下
碰到地面而腹部破裂的状况。
●「亚革大马」:「血田」的亚蘭文。
●「願他的住处变为荒场,无人在内居住」:引自七十士译本的
诗 69:25 。
●「願别人得他的职分」:引自七十士译本的 诗 109:8 。
◎犹太教对弥赛亚盼望的传统中,珍惜许多旧约的弥赛亚预言经文
,特别是诗篇中的「王家诗篇」。初代教会也延续这個传统。
(三)彼得并要求重新选立使徒以替代犹大的职份,选举、祷告、抽签后
选出马提亚来。1:21-26
1.基本条件:从约翰施洗起,直到主升天日子为止,常与使徒在一起
起的人。 1:21-22
●「我们」作伴:指「听众」,亦即「信徒群体」。
●「在我们中间出入」:表示没有阻拦的沟通和交往。
●「从约翰施洗起,直到....上升的日子为止」:表明使徒必须能
见证耶稣在世事
奉的整体。
◎ 路 22:28-30 耶稣应许使徒坐在宝座上审判以色列的十二支派,
因此使徒要十二位。
2.选出约瑟和马提亚之后,向耶稣祷告,求他指明拣选的是谁。
1:23-25
●「巴撒巴」:「撒巴」的儿子之意。「撒巴」可能是「安息日」
、「老人」或纯粹就是一個人名。而以「人名」比
较有可能。
●「犹士都」:是一個拉丁文外邦名字,应該是约瑟的拉丁名字。
◎约翰的门生Papias曾表示,依据腓利的女儿 徒 21:9 提供的资
料,约瑟做宣教工作時,曾奉主名饮下毒液,而安然无恙。
●「马提亚」:字义是「神的恩典」。圣经除此处外并无记载此人
其他的事迹。不過传统上认为这人后来往埃及南部
的衣索匹亚传道,也有传说他死后葬在德国的
Treves。
●「主啊」:指「耶稣基督」,信徒開始向耶稣基督祷告。
3.抽签抽出马提亚为替代犹大的使徒。 1:26
●「摇出」:直译是「签跌在」,这里表达抽签的方法是把两個人
的签放在一個容器中,用手摇晃,跌出来的签就是抽
中的人。
●当時不论是犹太教、昆蘭社团等团体,都用抽签来决定人选,所
以抽签选使徒,算是正常的方式。不過圣灵降临后,圣经就没有
记载教会用抽签的方式选举人了。
三、圣灵降临 2:1-13
(一)時间:五旬节,地点:门徒聚会的地方 2:1
●「五旬节」:旧约称为「七七节」或「收割节」 出 23:16 34:22
民 28:26 申 16:9-12 。这日中,祭司要用收成的麦
子,做两条麵包再加上個人自由的奉献,献给耶和华
。法利赛人是由逾越节的第一天開始计算,第五十天
就是五旬节。西元第一世纪,这個节日被用来纪念和
庆祝耶和华於西乃山颁布律法。
●「门徒」都聚集:原文是「他们」,可能指「使徒」,但更可能是
指 1:15 的一百二十個门徒。
(二)天上有响声,像大风吹過,又有舌头如火焰显现落在门徒头上,门徒
被圣灵充满,说起别国的话来。2:2-4
●「忽然」:带有「出奇」、「震撼」的意思。
●「大」风:「狂暴的」、「猛烈的」。
●「舌头」:原文是复数,表明这是「许多舌头」。
●「火焰」:施洗约翰预言弥赛亚要用圣灵和火施洗 太 3:11 。
●「他们各人」:直译是「每一個,他们各人」,强调每個個体都领
受圣灵。
●「被....充满」:原文是被动语态,所以是「被圣灵充满」。
●「被圣灵充满」:也就是「受圣灵的洗」 1:5 与「圣灵浇灌」
2:17-18 。
●「口才」:原文是「说话」或「演讲」。七十士译本用此字来表达
「先知受感说话」,亦即是「圣灵感动下的话」。
●「别国的话」:直译是「别的舌」,「舌」的原文是复数。「舌」
在 徒 10:46 指方言,保罗书信中也用「舌」来表
示「方言」。不過这里的方言是外国语言,而非人
无法理解的「舌音」或「天使的言语」。当然,方
言也可能是包含人间的语言在内。
●加利利人说的是土腔亚蘭语与希腊语。
◎本段跟耶稣被圣灵充满的记载 路 3:22 有相当程度的平行。圣灵
也是用人眼可见的方式降临在耶稣身上。目标应該分别是为了见证
耶稣是神的爱子与圣灵時代的来临。
◎在旧约中,圣灵并不普遍降临在每個人身上,只降在某些特殊的人
身上 民 11:26-29 撒上 10:6-12 ,但此处圣灵降临在整個聚会地
点中的每一個人身上,显然也包括妇女、小孩身上。
(三)由世界各国来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发现使徒用自己的语言说话,感到讶
异猜疑。2:5-13
●「住在」耶路撒冷:原文時态是现在分词,表示这些人是由世界各
国回流住在耶路撒冷的人,而非为了五旬节庆
典暂時回耶路撒冷的人。
●「这声音」一响:可能指「暴风的声音」或「门徒用别国语言讲话
」的声音。
●「乡谈」:一国或一地区的语言。
●「纳闷」:原意是「倒在一起」,后来引申为「迷惘」、「混亂」
、「不知所措」、「莫名其妙」的意思。
●「帕提亚人、玛代人、以拦人」:在目前的伊朗境内。
●「米所波大米」:两河流域的伊拉克。
●「犹太」:巴勒斯坦地区,可能包含叙利亚。
●「加帕多家」:在目前土耳其中部。
●「本都」:在目前土耳其北部。
●「亚西亚」:土耳其的爱琴海沿岸。
●「弗吕家」:土耳其内陆。
●「旁非利亚」:土耳其的地中海沿岸。
●「埃及,并靠近古利奈的吕彼亚一带地方」:北非,吕彼亚就是今
日的利比亚。
●「罗马」:义大利半岛。
●「革哩底」:罗马东南方的海岛。
●「亚拉伯」:阿拉伯沙漠地区。
●「猜疑」:「十分迷惑」、「大惑不解」。
●「这是甚么意思呢」:原文并非表示群众想知道事件背后的意义,
而是「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的意思。
●「新酒灌满」:甜酒喝太多,酒醉了。新酒也可以解释成「甜酒」
,而且新酒的价格较便宜。
◎这里的表现等於是巴别塔的逆转,巴别塔变亂语言让人无法沟通,
这里确是透過圣灵充满说出各国的语言,使各国人都可以了解福音
。
◎单只有神迹并没有用处,说各地语言的神迹要等到彼得讲道之后才
能让人了解,而有正面的反应。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四、彼得对群众宣讲福音 2:14-42
●这段讲论的句子结构反应出其本来是亚蘭文,不過所引的圣经经文是七
十士译本(这应該是出自路加的编辑)。
(一)彼得和十一個使徒表明耶路撒冷人所看到的景象是应验了约珥书的预
言。2:14-21
1.彼得与十一個使徒要求住在耶路撒冷的人听他们的话,并表明他们
不是酒醉,因为時间还早。2:14-15
●「站起」:原文是单数阳性,表示彼得代表十二使徒站起,而非
十二個人都站起来。
●「高声说」:也是彼得一個人「提高声音说」。「说」就是
2:4 的「口才」,暗示彼得是受圣灵感动说话。
●「侧耳听」:「留心听」的意思。
●你们「想」:「认为」、「主张」。
●「巳初」:原文是「第三小時」,亦即是「早上九点钟」。犹太
人一般吃早餐是在早上十点正。因此圣灵降临是在一
大早,即使到了彼得讲道的時间,都还只是早上九点
钟。这時候一群人喝醉酒,实在是不太可能。
2.这些事情反倒是应验了约珥书的预言:上帝要把灵浇灌人,并且在
天上地下都将有神迹要显现出来。此時,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
2:16-21
● 2:16 最前面有「然而」,中文圣经没有翻译出来。
●所引的圣经是 珥 2:28-32 。
●「浇灌」:「倾倒」的意思。表示「大量」、「毫无保留」的意
思。
●「凡有血气的」:意思是「世上所有人」。当然这不可能真的指
「所有人」,而是表达「不单指是以色列人」
的意思。
●「你们的儿女」:原文是「你们的儿子与你们的女儿」,意思是
「不再有性别差异」。
●「说预言」:意思是「先知讲道」,简单的说就是「讲道」的意
思。
●「少年人....老年人」:指没有辈分的差别。异象与异梦实际的
意义相当。意即老年人和少年人都要获
得异象或异梦,了解上帝的心意。
●「大而明显」:「伟大而显赫」。
◎这里当然不是说每個基督徒都要会讲道,都要能够看见异象。但
至少我们应該不排斥讲道与异象出现在我们周遭,即便我们或者
不习惯其中任何一种方式。
(二)耶稣在以色列人中间施行神迹,后来被钉十字架,死里复活。这都是
照上帝的旨意。2:22-24
●「请听」:原文是命令语气,应該翻译成「要听」。
●「证明」:「证明」、「陈列」、「展示」、「设立」、「任命」
。
●「定旨」:「计画」、「目的」。
●「先见」:「预知」。
●「被交与人」:原文仅是「被交」
●「无法之人」:这個词常被犹太人用来形容外邦人。
●死的「痛苦」:原意指「生產的痛苦」。
●痛苦「解释了」:「释放了」、「解除了」。
●被死「拘禁」:「逮捕」、「抓住」。
◎彼得这样公開挑战众人,就表示耶稣行神迹、死而复活的事情在当
时是众所周知,毋庸置疑的。
(三)大卫已死,但预言基督的复活。耶稣既然复活,就说明耶稣真是基督
了。2:25-31
●此处彼得引用 诗 16:8-11 110:1 。当時的听众都认定诗篇是大卫
所写的。
● 2:25 开头有個「因为」合和本没有翻译出来,表达后面这些圣经
,就是耶稣不能被死拘禁的原因。
●「他在我右边」:右边是尊贵的位置,也是打仗拿兵器的位置,这
里的意思可能是「上帝站在右边,所以不用自己
拿兵器打仗」或「上帝要救他脱離审判」(上帝
成为辩护者及保护者) 诗 109:31 。
●「阴间」:犹太人相信人死后要去的地方,跟「地狱」不同。
●「圣者」:「圣洁的人」、「纯净的人」。
●「可以」:「合宜的」、「合法的」。
●「明明的」:「直接了当」、「坦然的」。
●「大卫的坟墓」:在锡安山,犹大王的坟墓大都也在锡安山,希律
王朝对大卫坟墓的强夺破坏被史学家约瑟夫记载
下来。
●「后裔中....坐在他的宝座上」: 诗 132:11 撒下 7:12 。
●「他的灵魂不撇在阴间」:原文没有「灵魂」,而是「他不被撇在
阴间」。
(四)耶稣确实复活、升天,应验了大卫的预言,使徒可以为证,今天百姓
所看到的事情就是耶稣被高举的结果。2:34-36
●「主对我主说....」:引自 诗 110:1 。可 12:36 耶稣已经引用
此经文。
●「使你仇敌作你的脚凳」:表示完全战胜仇敌, 书 10:24 。
●「以色列全家」:这個用词在新约中仅出现於此处,但却是犹太教
祷告中礼仪的措辞。
●立他为「主」:原文跟七十士译本用来翻译耶和华的「主」字相同
。
◎这篇讲章说明了以色列人犯了严重的错误,居然把弥赛亚钉死,等
於是成为弥赛亚的仇敌。耶稣复活的事情,既然当场有一百多人可
以证明,又有说各国语言的神迹出现,就说明了耶稣是弥赛亚这件
事情不假,难怪以色列众人要有激烈的反应了。
(五)众人問自己当如何行,彼得要求众人要悔改受洗,就必领受圣灵。当天
们徒增加了约三千人,并過著合一、敬虔的生活。2:37-42
●「扎」心:原意是「针刺穿」,后来指「强烈痛苦的感觉」。
●「悔改」:指「方向的转变」,包含思想与行为的转变。
●「受洗」:原文是命令语气,而且是单数形式(悔改是复数形式),
意思就是每個信徒(至少是当時听见命令的犹太信徒)都应
該要「受洗」。
当時犹太人并不施行洗礼,而是当外邦人想改信犹太教,
犹太人就替他们施行这种象徵意义的洗礼。施洗约翰的洗
礼的意义是「悔改」,基督徒承接这個意义,并且将之扩
大 罗 6:3-7 。不過这時候听众听到的「受洗」,意义应
該还是以「悔改」为主。当然,这時的洗礼与施洗约翰洗
礼的主要差别还是在於「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
●「叫」你们的罪得赦:这個词可能是「因著」、「根据」的意义(
太 10:41-42 12:41 ),也可能表达「目的
」( 林前 2:7 )。这里比较可能是用「因著
」或「根据」的意义。因为突然把洗礼当成是
赦罪的原因,实在是有点突兀,更不用说有钉
在耶稣身旁的强盗当反例 路 23:39-43 。
●「所赐的圣灵」:直译是「圣灵的礼物」,也就是「这個礼物就是圣
灵」的意思。
●「这应许」:指的是 2:16 约珥书的应许。
●你们和你们的「儿女」:原文是复数,泛指后代,而非指信徒的婴儿。
2:39 是指这個救恩在時间(你们与你们的后
代)和空间(你们和一切在遠方的人)上的扩
大,跟婴儿受洗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
●「当救自己」:「救」原文是被动式命令语气,所以应該翻译成「应
当被救」,而非「自救」。
●「弯曲」:字义是「扭曲」,引申的意义是「邪恶」或「严苛」。
●「於是」:应該是「因此」,指信徒因为彼得的话而受洗。
●「三千人」:耶稣時代耶路撒冷的居民大约是5.5万到9.5万,但過节
的時候就有许多外来的朝圣者,整個城市人潮汹涌。
●「恒心遵守」:原文時态强调这是一個持续不断的情况。
●「交接」:原意是「分享」,也翻译成「团契」,可能指一起吃饭或
一起分享宗教经验。
●「擘饼」:可能指「吃圣餐」或「共享晚餐」的行动。当時教会在圣
餐前还有爱宴(基督徒一起吃晚餐),圣餐可以说是爱宴的
一部分,擘饼有可能指著这种包含圣餐的爱宴
林前 11:17-34 犹 1:12 。
◎初代教会持续不断的遵守使徒的教训、彼此团契、一起吃饭与圣餐、
祷告。今天的教会还这样吗?基督徒中间还有真实的团契生活、祷告
生活吗?我们还常常聚餐、吃圣餐吗?
五、初期教会生活概况 2:43-47
(一)初代教会的基督徒生活是让众人敬畏,而且充满神迹的。2:43
●「惧怕」:也作「敬畏」,原因除了因为信徒的生活方式之外,应
該也因为使徒行神迹。
●「神迹」:原文是「记号」。意思是这些奇事就是神认可他们的记
号。别人看到这些神迹,理应知道他们是神认可的。
(二)信徒之间是凡物公用,实行近似共產的制度。2:44-45
●「在一处」:「聚集在一起」。
●「公用」:是 2:42 的「交接」、「团契」的从属字。意义是「把
东西分享共用」。
●「卖了」、「分给」:原文都是不完成式,表示这种情况持续了一
段時间。这也显示出信徒是照需求的增加慢
慢变卖田產,而不是一下子全部就将田產变
卖,弄一個共產社会等候耶稣再来。
●「照各人所需用的」:直译是「按照各人有的需要」。意即不是按
照公平原则来分配,而是「各取所需」。因
此也暗示这可能是有田產的基督徒为了救助
贫困的基督徒所采取的行为。
◎信徒凡物公用的状况,很可能是因为犹太人的压力,或者信徒群体
中有穷人,再加上信徒願意响应耶稣的教训 太 6:19-21 ,所以会
有这样的状况。不過这并非是如爱色尼社团一样,是强制的规定。
信徒是可以自己决定是否要跟其他信徒共享财產的。「凡物共用」
不是初代教会的通则,保罗所建立教会就没有这种凡物共用的状况
。耶路撒冷教会也不是长期采取这样的制度。
◎有人认为初代信徒可能是因为认为末日会很快来到,所以变卖财產
,等候耶稣再来。当然初代教会对主再来的期盼是很强烈的,不過
圣经中并没有说明使徒期待耶稣很快再来,所以鼓励凡物共用,因
此这纯粹是一种臆測。
◎初代基督徒间,有著非强制性的救助行动,有能力的人帮助教会中
有需要的人。这样的状况在今日的教会中还可以见到吗?好像在资
本主义社会中,钱财遠比其他的一切都重要,我们能逃脱这种状况
吗?
(三)信徒之间的关系是同心合意,带著欢喜、感恩、赞美的态度生活。他
们同時也得到众百姓的喜爱,天天有人得救。2:46-47
●「在殿里」:这時基督教还没有和犹太教分開,基督徒惯常在圣殿
的所罗门廊子聚会 徒 3:11 5:12 。
◎初代基督徒的敬拜是每天进行的,现在我们多半用每天的灵修祷告
来代替。不過你我真的有每天敬拜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