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会议让我们看见路加不但愿意记载教会的成就,同时也没有忽视教会的挣扎与冲突。事实上,这危机是出于外邦宣道工作的兴旺。 第1-2节,「有几个人从犹太下来」这些人也是加2:12所指「从雅各那里来的人」,相信是由雅各从耶路撒冷教会派来的使者。这些人过去是一些遵守律法的犹太人,信主后仍然没有放弃守律法的教义。教会历史学者深信当时许多的犹太人基督徒同时遵守律法,也遵守主耶稣的教导,但是无法知道详细的情形;相信他们同时遵守安息日也遵守主日(徒2:46),像其他犹太人一样为男性行割礼(创17:10-14;利12:3),遵守诫命和洁净的律法(15:29)。这样的行为的确在外邦人人和犹太人混合的安提阿教会引起张力。 一天,保罗与巴拿巴从第一次的布道行程归回安提阿,发现许多人在教会中争吵,也见到犹太人与外邦人基督徒分桌而吃饭,连彼得和巴拿巴也跟著作「装假」(加2:11)。保罗因此与这些派来的人「大大纷争」,导致教会决定上到耶路撒冷开会解决。相信加2:11是保罗归回安提阿后,上耶路撒冷前,去信加拉太教会述说此事。耶路撒冷教会显然是当时处在领导的地位,也是最多使徒聚集的地方。安提阿觉得还是上去谘询为佳。 「你们若不按摩西的规条受割礼,不能得救。」(徒15:1)这些由耶路撒冷来的犹太人基督徒显然是超越了所负的使命(15:24),路加稍后记录说他们并不是使徒派来传讲这样的教导,路加只是客观地记载历史。 第3节,这些安提阿教会的代表在赴耶路撒冷的途中经过腓尼基、撒玛利亚,随处传说外邦人归主的事,各人的反应是「众弟兄都甚欢喜」(15:3)。撒玛利亚这外邦人教会也曾经被耶路撒冷教会特别派人来接纳和交通(徒8:5-13)。保罗的见证足令他们欢喜。不知是否保罗有意要得着更多教会的认同。 第4节,到了耶路撒冷,教会和使徒并长老都接待他们。相信会议前有一次的聚会,让大家认识和接待这队伍。也借着分享,保罗就述说神同他们所行的一切事。 就在这聚会中,那些由「法利赛教门」归主的信徒再次耸动说明外邦人也该受割礼。 第5-6节,使徒和长老安排了这次的会议。无法知道有多少位使徒在场。长老是由雅各带领着(21:18)。也无法知道使徒和长老之间的权力如何比较。在会议中,是让大家为此事「辩论」。相信当时必有许多意见呈现。 第7-11节,这是彼得的谈话。辩论已经多了,彼得就起来,说话。彼得的说话有数个重点: 一. 外邦人从他口中得听福音之道,而且相信。 二. 神赐圣灵给外邦人,洁净了人的心,正如给犹太人一样,是不分他们我们(徒10:20;11:2)。 三. 现在不要试探神,要把犹太人「祖宗和我们所不能负的轭放在外邦人的颈项上」。 四. 得救是因为神的恩典,是使徒所信的。 整篇话的结果当然是外邦人不必受割礼。对保罗来讲,这篇话是最大的支持。之前彼得还在安提阿避免这事,可是在此却大胆地表白,说出他如何带领外邦人信主的事。显然,彼得的这篇话使他和保罗之间的过节减去了。 第12节,保罗和巴拿巴发言。借着彼得这篇话,大会也也给与巴拿巴和保罗述说更多证据,述说神如何在外邦人中所行的神迹奇事。 第13-21节,雅各作结论。相信雅各并不是回答保罗和巴拿巴的说话,而是为整个辩论结论。 「雅各」是耶稣的弟弟。路加并没有说他是一位使徒,虽然保罗曾这样称呼他(加1:19)。保罗这样称呼可能是因为他也见证了耶稣的复活(林前15:17)。从这会议,见到他当时是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或是执事会主席,相信他并不是因为耶稣的关系而高升,而是他本人的品格。(曾有记录指耶稣的弟弟雅各原本在耶路撒冷犹太教圈子中被尊敬,后来进入教会,并且处身领导地位,相信当时也有许多犹太教徒跟随他一起进入教会。)也有记录说他是在62年间为主殉道被石头打死(Eusebius,HE 2.23)。雅各是引用旧约阿摩司书9:11(七十士译本)来总结,说明神的救恩要给外邦人。按照当时犹太人会议的程序,雅各必须“引经据典”说出令人服从的意见,也由这点看出,显然当时的雅各或是犹太人信徒是知道这圣经的教导,相信是有一种张力使犹太人信徒避免谈及这样的经文。 雅各的决定是「不可难为那归服神的外邦人」,他们得救是本乎恩,而神也没有定下甚么规条限制。但是雅各却希望外邦信徒依从若干实际生活上的指引,他的理由是犹太人的日常生活规例已十分通行(或许连敬畏神的外邦人也有所闻),他们既认为神在这些事情上喜悦他们如此行,那么所有信徒都应该在这些事情上让步。 第22-29节,使徒写信给外邦人信徒。「使徒和长老... 定意... 写信」,就是决定把结果写成一封信差人送去安提阿,信的内容当然有两大重点: a. 外邦人基督徒不必受割礼。 b. 守洁净礼,如不可吃拜偶像之物,不可犯奸淫,不可吃血,不可吃勒死的牲畜。 信中除了提出这事情,也向外邦人教会问安,并且指出到安提阿去的人并不是使徒派去的。这说话似乎与加2:12的不同,相信加2:12所指雅各的人可能是一个通称,指那些仍坚守犹太律法的信徒。信中也称赞保罗和巴拿巴的工作。 学者不能肯定为何信中还要写上守犹太人洁净的律法。可能为了许多在教会中的犹太人基督徒。布鲁斯(F. F. Bruce)为这议决作此注语:「相信彼得对这议决满意。对于保罗,他全心接受议决的部分内容:他必然会教导外邦人信徒禁免杀人和犯奸淫的罪行(林前6:18;10:14)。在他的信上他继续教导外邦人信徒要自愿地体念犹太人信徒的信心,禁止吃他们认为不洁净的食物,免得因为伤害他们软弱的信心(罗14:1-15:6;林前8:7-13;10:25-11:1)。」(参F. F. Bruce, The Spreading Flame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58), pp. 106-112.) 「就差了犹大和西拉」。对那称为巴撒巴的犹大我们一无所知。他和西拉必然是耶路撒冷教会的人,是教会领袖。西拉后来成为保罗的好同伴(徒15:40;帖前1:1;帖后1:1;林后1:19)。 第30-35节,安提阿收到使徒的信。 「他们既奉了差遣,就下安提阿去,聚集众人,交付书信」(徒15:30)当然是犹大和西拉送信到安提阿。送去安提阿是因为这会议是由安提安教会提出来,信也是耶路撒冷的使徒写来。 「众人念了,因为信上安慰的话就欢喜了」(徒15:32)对安提阿的信徒来说是一件值得欢喜的消息,因为较前耶路撒冷来的人曾在他们当中引起那么大的纷争,这时外邦人信徒和犹太人信徒的压力已舒解,再次大胆地同在一起吃饭和团契,也不必再为割礼的事争吵了。 第36-41节,保罗第二次的布道行程。耶路撒冷会议后,使徒保罗向外邦人传福音的雄心更大。这里有两个情节现:保罗和巴拿巴分手变成两个宣教队,保罗和西拉出外继续布道。第二次的行程还是由安提阿出发。在出发前,保罗与巴拿巴为了马可的同行的意见不合而折伙,保罗另与西拉同行。在路司得时,提摩太也加入了队伍。相信路加真实的报导了这件事。 「过了些日子」路加多次使用这字(21:15;24:1,24;25:1;28:11,17)有意指明一件事情已告了一段落,另有新的叙述要继续。「回到...各城」当然是指保罗和巴拿巴在第二次布道行程中(徒13:4-14:24)所到过的城市。 「二人起了争论」原文的意思是指因为巨大的意见分歧而引起争执。路加没有因为保罗和巴拿巴那“高超的属灵身分”而避免记载这纷争。相信是巴拿巴和马可的亲戚关系而引起这样的纷争,马可是巴拿巴的侄儿(西4:10)。似乎保罗曾与巴拿巴争吵过(加2:13)。可能保罗因为安提阿之吵已对巴拿巴失去了一些信心。当然,我们不必担心,多年后我们再次见到保罗和马可在(西4:10;腓24;提后4:11)。巴拿巴后来带着马可往「居比路」(今天地中海大岛Cyprus)去,这是巴拿巴的家乡(徒4:36),根据初早期教会一份文件的记录(Periodi Barnabae),巴拿巴留在那里一直至他死去。这纷争算是有一个积极的作用,一个宣教队变成了两个。 保罗拣选了西拉(15:40)。学者对保罗和西拉结伴有不同的意见: 一. 西拉是耶路撒冷的人,也是送信者。可能耶城教会可以借着西拉“监视”保罗。 二. 西拉是耶路撒冷的人,对耶稣的事迹有更多接触,对保罗是个帮助,而且西拉拥有罗马公民证(16:37)。 学者觉得第一个意见不能成立,因为路加没有对这事情有任何指明。也可见西拉愿意与保罗同行,显然是再次从耶路撒冷到安提阿(15:33)与保罗结伴。 在使徒行传开首几章中,我们看见当一个犹太人成为基督徒后,他仍然保持犹太人的身分,被称为「犹太信徒」。目前的问题就是外邦人是否也要受割礼,藉此也成为「犹太信徒」(15:1)。这次大公会议的决议是清楚说明外邦人基督徒是不必受割礼。故此在雅各的演辞,或是函件上都没有提及割礼的必要。学者一直相信其他规条是为了犹太人的。犹太人文化上的规矩并非外邦人得救的先决条件,但是他们若遵守这些,所有信徒就比较容易在一起交接,敬拜和饮食。雅各和众议员三番四次提到放在外邦信徒身上的重担(15:19,24,28),相信这只是轻省的担子而已。信中说:「这几件你们若能自己禁戒不犯就好了」,保罗在哥林多前书中申述这题目;他的解释是:凡事都「可行」,却不都有「益处」(林前10:23)。当然是为了一些软弱的弟兄姐妹而「不行」。 在16:1-5节,同时加入保罗同工行列的还有提摩太,相信他是一个混血儿,可能他的母亲是犹太人,而父亲是希腊人或罗马人之故,小时却因某种缘故没有受割礼。犹太人一向是依母系而非父系的血统来决定犹太籍贯的,故此提摩太此时要受割礼,以免被人误会他是故意拒绝神的圣约。如果提摩太双亲的地位转换的话,他就不被视为犹太人,事情就不一样了。保罗并不在乎人是否有受割礼,只要求外邦人不要误会救恩是藉割礼而来(见加5:6;6:15)。耶路撒冷大公会议的协议得以达成并不简单。外邦人不需要成为犹太人的说法是一回事,但是人若视保罗教训犹太人不需要作犹太人,那就很麻烦了。像过往一样,此时「众教会信心越发坚固,人数天天加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