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段 保罗在耶路撒冷 21章18节至23章

第十一段 保罗在耶路撒冷 21章18节至23章

上一篇   下一篇

 18节,在耶路撒冷,经过「弟兄们」的非正式欢迎之后,他们一行人就前往探访教会的领袖,在此我们又看到雅各被列为首位(12:12-17;15:13-21)。相信雅各一直以来皆是耶路撒冷教会的牧者或是领袖。

    19-20节,虽然保罗那篇「在外邦人中间所行之事」的报告使各人都归荣耀予神,但一些犹领袖已预料到那几万信主的外邦人对律法热心的犹太人或是坚守犹太传统的犹太人信徒看在眼中,将会产生问题。

    21节,不知甚么缘故,好些犹太人,甚至信主的犹太人都听到并且相信一些有关保罗的谣言,这些谣言歪曲事实,夸大地说:保罗教训犹太人「离弃摩西」。当然事实上并非如此,保罗只是教训外邦人不必成为犹太人,并非教训犹太人必须放弃犹太人身分(21:28-29;16:1-5),这完全是两回事。由此可见当时的犹太教是如何的根深蒂固地被犹太人接受,不愿意再去思考,或重新检查其教义。稍为不合乎自己的利益,就要逼迫那些有意“改革”或传讲不同教义人。这正如保罗未信主时的情况一样。这里使我们怀疑使徒行传十五章耶路撒冷的结论并没有在犹太人信徒当中获得强大的敬重,而「不必受割礼」只是在外邦人信徒当中被欢迎。

    22-24节,雅各提议保罗公开作一件很犹太化的事情;就是支持几个拿细耳人所许的愿。当然保罗自己也曾许下类似的愿(18:18;6:1-21),因此他的支持不只是政治原因而已。雅各希望借着这种行动上的参与,让人人「知道先前所听到〔保罗〕的事都是虚的」。

    25节,雅各仍然持守第十五章所订定下来的协议,不将别的重担加在外邦信徒身上,只要求他们禁戒几件犹太人认为是十分外邦化,并且有冒犯之嫌的行径。我们不知雅各当时会遇到怎样的压力,相信在许多固执的犹太人面前并不好过。有记录说雅各最终在公元62年在耶路撒冷被保守的犹太人用石头打死(Josephus, Ant.20.9)

    26节,保罗遵照雅各的建议去行,虽然圣灵在各地都警告他耶路撒冷有敌对甚至囚禁的事情等待他(20:22-23;21:11-12),但这些都不足以拦阻保罗采取此行动。许愿一事的主要动向和目的虽然已在经文上清楚交代,但是实际的情况和他参与的详情却始终模糊。真正的,事情的发展根本不容许计划进行。

    27节,说明生事的不是犹太基督徒,而是「从亚细亚来的犹太人」,他们很可能是来过节(五旬节)的。保罗来耶路撒冷的旅程安排已经特意避免经过亚细亚,可能因为他预料那里的人会生事(20:16-17)

    28-29节,果然如雅各及其他教会领袖所料,这些犹太人在殿中伪造事实,诬告保罗「教训众人糟践我们百姓和律法,并这地方」。为了说明最后一点,他们又诬告保罗带以弗所人特罗非摩进入圣殿中的外邦人禁地,这过犯是非同小可的。

  30节,这控诉引起城中市民的骚动,自从司提反事件(8:1)之后,基督徒的名声在市中已经不太好了。为免暴动蔓延院外,「殿门立刻都关了」,暴民想要杀保罗,这种骚动引起罗马官方的注意,在节期间,他们本已对犹太人存戒心。当时犹大区的巡抚腓力斯(23:2426)是以镇压此等暴乱著名的(37-38)

    33-36节,虽然千夫长尝试找出保罗的身分,但是,或许他没有直接问保罗,又或许在喧嚷之下没有听清楚。

    37节,指出他听到保罗会说希腊话,十分诧异。第34节犹太群众的无意识喧闹叫人回想起以弗所那里的外邦人,他们「有喊叫这个的,有喊叫那个的」(19:32),不过那里的扰乱是出于个人的贪念,而此时的哄动却是出于犹太人宗教上的真正狂热,只是这热心被误导了。

 

21:37-22:22 保罗在群众面前的申辩

    这篇谈话可算是接下来「辩护谈话」中之头一篇,保罗对自己行动的申辩很简单:他是一个好犹太人,当神赐下异象,吩咐他如此行时,他只好遵命。

 

    37-39节,千夫长惊奇保罗居然可以说希腊话,便猜想他莫非是那个作乱的埃及人领袖,此人之暴乱曾被腓力斯剿平,犹太史家约瑟夫对此有所记载。当时犹太叛徒也多的是(5:36-37迦玛列所举的例子)。保罗也宣告自己是著名的大数城公民,这身分与罗马公民又不一样,稍后保罗将再提及罗马人身分的事(22:25)

    40节,保罗摆手示意,群众便静下来。相信群众这时正想聆听这位被毒打的异端邪说者(在他们眼中保罗是如此),是否愿意放弃他的信仰。

 

22:1-29

    1-2节,当保罗用亚兰文向他们说话的时候,他们继续安静聆听。此时分散各地的犹太人并非都能说希伯来和亚兰文,而「亚细亚来的犹太人」(21:27)暴徒既用希腊文来指控保罗反犹太,现在保罗用亚兰文或希伯来文回答,本身已是反驳的开始。

    3-4节,接着,保罗列举他的资格;不说别的,光是他的犹太身分和他跟耶路撒冷的关系,就已胜过亚细亚来的旅客。「长于这城里」,可能暗示他从小就从大数来到耶路撒冷,或来到耶路撒冷已有一段时期。迦玛列是当时法利赛党希列(Hillel)门下之自由派名师(5:34)

5-13节,保罗逼迫基督徒的记录虽然曾在信徒中间给他惹了麻烦(9:26),也令他难堪(林前15:9),但此时却正好派上用途,成为他辩护的资料。他解释说:他之所以成为基督徒并非出于个人的意愿,假如他们当中任何一个犹太人从神那里领受同一信息,恐怕他也会同样回应。保罗复述的大马色路上的经历与九章1-31节所记载的相同,只有少许出入。

    14-16节,记述中有关亚拿尼亚的一部分,这儿的记录最详尽(9:17)

    17-21节,有关保罗这一部分的谈话,只在此出现;神在异象中说明耶路撒冷的犹太人不会接受他的见证,保罗当时的回应是与神争议,他说犹太人都知道他热心逼迫基督徒,由他来向犹太人作见证必定有效。但是神的回答却是:「你去吧!我要差你远远地往外邦人那里去。」

    22节,说话到此,群众不能再忍受,他们愤怒地打岔,使保罗没有机会为特罗非摩和圣殿的控诉辩白。

    23节,千夫长必然后悔让保罗起来说话,群众又再哄动起来,「……喧嚷,摔掉衣裳,把尘土向空中扬起来」。

    24-26节,他们本可以用鞭子拷问他,但是法律不容许他们以如此酷刑对待一个罗马公民。当保罗把这点告知护卫的百夫长时,他们的回应令他满意,便再去找千夫长。

    27-29节,千夫长与保罗再度交谈,给前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那时代的罗马公民权已沦为商品,人们可用金钱买卖此权益,而这位保罗却是生下来就是公民(与千夫长本人不一样)。正如先前的情况一样,当保罗提及他的罗马公民身分时,当局就感到不安(16:37-40)

 

22:30-23:11 保罗在公会面前受审

    30节罗马的公民权也不足以给保罗带来自由;千夫长仍然想弄清楚事情的究竟,于是召聚公会来审问保罗。虽然我们不清楚罗马官员是否有权力吩咐公会聚集,但是在此情此景之下,公会也乐得如此行,因为他们本意就是要定保罗的罪名,而他们必须先得罗马官方批准。

    1-2节,罪名还未定下来保罗便开始申辩自己的清白,这一点有些令人奇怪,可能因为罪名与以上21:28相同,故此路加略去不提。保罗的申辩却遭遇到一记耳光,可能因为他提及神。犹太人是禁忌提起神的名字。

    3-5节,他的反应既快速又愤怒;「粉饰的墙」一句来自耶稣在马太福音23:27对伪善者的咒诅。其实此句与以西结书13:10-12所描写的更接近。随后的对答是保罗的道歉,或者起码可以说是他的解释。关于保罗和大祭司的关系,有人相信保罗是故意不认得亚拿尼亚是大祭司而作讽刺性的语气:「我万万想不到行这种事的人居然是一位大祭司!」,也可能保罗真的不知情。

   6-9节接下来事态急转直下,很容易被人误解;保罗心知肚明「大众一半是撒都该人,一半是法利赛人」,而且似乎是利用此点,明知他们在「死人复活」的教义上意见分歧,却故意提及此事。其实保罗比人们所想象的更聪明,他「更聪明」因为此举不单只是拖延时间,使对方无暇顾及控告保罗;同时在罗马官长面前攻破他们的指控,没有任何罗马人会乐意与一个互相纷争的公会同谋的。保罗比人想象中「更诚实」,因为复活的题目不仅是一个方便的基督教教义,在此时此地提出这话题是很恰当的(4:1-4,守殿官所反对的正是这一教义)。复活的主在大马色路上向保罗显现,是他自辩的主要武器:从死里复活的主耶稣才有力量把保罗从先前的宗教热衷改变过来,如果神真的使耶稣从死里复活过来,那么保罗就必须如此行;但是如果耶稣没有复活,那么保罗所做都是错误的,事情就是这么简单(林前15:12-15)。在「喧嚷」中,起码有些法利赛人愿意承认保罗在大马色的经历,有几分根据。

    10节,千夫长又一次要从暴行中把保罗抢救出来,他心中必然相信两件事:第一,这些犹太人不能在这件事上作出任何合理的决定;第二,争议的中心问题是宗教性的。但是此人引起如此大的麻烦,他也不能随便把他释放。

11节,像以前一样,当夜主向保罗显现(18:9-10),勉励他并肯定他的使命。纵然这一切遭遇似乎没有甚么果效,但保罗仍继续为主作见证。

 

23:12-35 保罗被解到该撒利亚

    12-15节,直接图谋的有「四十多人」,他们所起的誓说明这些人对此事何等重视。虽然不是整个公会参与,但其中好几个会员却有份同谋,其余的会员与罗马千夫长同时被骗他们「假作要详细察考他的事」,准备趁保罗上公会途中,就判他罪,把他杀掉。由此可见当时的犹太人像当日对待耶稣一样,失去了理性,也不能容纳别的宗教思想。

    16-22节,有关保罗的家人,路加在此只提供很少的资料,我们连他完整的罗马姓名也无从知晓。我们只知道他有亲属在耶路撒冷,对他外甥的事都无法知道。

23-24节,似乎护卫保罗的队伍差不多等于驻守耶路撒冷城军队的一半。虽然这儿的描写似乎有点过分,却无关重要,护卫军团的大小必然视暴动的威胁而定。

    25-30节,路加和保罗大概都没有取得这封致巡抚的文书,前言所说:「…写了文书,大略说:…」可能只是写出路加对书信大概内容的猜测而已。不过从另一角度来看,此信也有可能包括在保罗案件的文件当中,甚至有可能在法庭中公开朗读。文中信件的语气正好乎合这种情境;千夫长个人如何负责任,如何采取主动等等政治语气都完备地暗示出来,至于事情的真相则用三言两语简单说出:「我得知他是罗马人,就带兵丁下去救他出来」。

    31-35节,腓力斯想找出此案件该归何政治分区处理,结果发现一个细节,原来保罗是从基利家来的。不管怎样,腓力斯还是同意承担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