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7-12 保罗在特罗亚与犹推古之事件 第7节,保罗因为是匆忙的经过这些城市,因此讲道是夜晚,甚至「保罗讲了多时」。相信犹推古是坐在没有拦扞的窗口旁,听道时睡觉了,就从高处掉下来,并且扶起来时「已经死了」。此处的文字并不含糊(与14:19-20不一样,那里的人以为保罗死了),路加在此所描写的,除了死里复活的神迹之外,别无其他可能性(与9:36-43一样)。 第10节,复苏的过程也很戏剧化,有点儿类似以利亚和以利沙所行的神迹(王上17:21;王下4:32-33)。治好之后,保罗欢喜宣告说:「他的灵魂还在身上」。 第11节,之后,他们若无其事地擘饼(即守圣餐)而保罗又继续他的讲话,直到天亮。我们不难想象在这一切事件发生之后,人人都提起精神! 20:13-38 保罗在米利都道别 这里的记载是保罗在使徒行传中向已信的基督徒说话唯一的一篇讲道,最特别的是此篇讲话不是典型的道别辞,其中包括意料中惯有却不必要的自我辩护。 第13-17节,从特罗亚到米利都旅程中的每一步,都在另一段「我们」的记载中简列出来了(参16:10的简介和注释),内中的航线和停站都保持一贯的谨慎作风。其中有一显然冲突的地方:经文说保罗「定意越过以弗所」,因为他「急忙前走」;另一处又说:他花时间「打发人往以弗所去,请教会的长老来」。这冲突极可能是出于航程时间表的更改,或是保罗不愿在以弗所或亚西亚遇到任何可能发生的困难,以致耽延航期。 第18-21节,讲话是保罗在以弗所将近3年工作的总结,「凡与你们有益的」,他「没有一样避讳不说的」,「或在众人面前,或在各人家里」教导,「又对犹太人和希腊人」见证主道。 第22-27节,或许上耶路撒冷去的意念(19:21)不只是出于保罗,或许圣灵用别的方法已向保罗印证了这意念,保罗向长老所用的言词坚定:「现在我往耶路撒冷去,心甚迫切」(「心甚迫切」原文是「在圣灵的催逼下」)。虽然圣灵警告他「有捆锁与患难等待」,圣灵可能是借着「各城里」的先知向他警告(21:4,11)。这些警告有点模糊,因为虽然保罗说他知道不再见到这些听众,但他又说他去耶路撒冷不知道有什么事情要发生。可见神的引领往往不是完全清楚的,连保罗这样的使徒也如是。不管神为他预备了甚么道路,但他知道不会再到这地区工作(罗15:23,31-32)。这一段讲话与道别辞是以典型的自我辩护作为结束:「你们中间无论何人死亡,罪不在我身上」。 第28-31节,保罗从个人的过去和未来谈起,然后转移谈到教会领袖的职分,虽然他所用的例子还是他个人的榜样。他首先讨论假教师的问题,若说教会是「羊群」,领袖是「牧者」,那么假教师就是「凶暴的豺狼」。保罗警告说:有些假教师固然是从外面进入教会的,但也有从「你们中间……起来」的。虽然保罗说在他离去之后,此等事情便会发生,其实在他有生之年,甚至在以弗所本地已出现这种情况。故此他「三年之久」(加上第三年的部分时间)「流泪劝戒」他们。 「监督」一词在此可能不应看作是一个专业名衔,因为在别处经文中,这些人被称为「长老」,保罗说这番话的时候,两词可能是彼此互用的。 附录:教会中监督和长老的分别 圣经学者皆不能确定初早期教会之间这些身分和职事的分别。一般的解释是以经文作比较。 「监督」,以提前3:1-7和多1:7-9的描述比较「长老」在提前5:19和多1:5-6的描述,有两个可能性: 一. 认为当时是长老和监督没有分别,长老也就是监督,长老是身分,监督是职位。 二. 认为当时教会的一些教区有监督身分或职位的人物从众「牧师」或「长老」中被选出来。这些监督也就是后来初早期教会的“主教”。 我们看见,今天不同的教会各自按不同的解释来组织教会。 第32-35节,主曾清楚说明为祂作见证的可收取工资(路10:7;又参林前9:4-14),可是保罗并没有常常使用这「权利」,他不愿意增加教会的负担。夹杂在道别词所惯有的自我表白(「我未曾贪图一个人的金、银、衣服」)中,保罗明明有意叫以弗所教会的长老在金钱上采取同一态度,或许因为教会其他会友并不富裕:「应当这样劳苦,扶助软弱的人」。 这里所引述的「主耶稣的话」在福音书里却没有记载,不过正如福音书其中一个作者所说,若把耶稣所行所说的一一写出来,所写的书就是世界也容不下(约21:25)。当然,这里并无意说收纳献金或捐献有什么错──只是说明若施赠的礼物可以是一种福分,那么施赠这行为则更蒙福。 第36-38节,这段与长老辞别的经文结束时感情洋溢,众人一起跪下祷告,痛哭,彼此拥抱亲嘴。虽然大家都知道在永恒里还会在一起,但是在地上分离毕竟是一件难受的事。 21:1-17 上耶路撒冷去 往犹大路途的最后几周,保罗会见了许多新旧朋友,同时,不要往耶路撒冷去的警告也纷纷而至。整段故事都是以第一身复数「我们」描述,表明路加也在场。 第1-4节,保罗是由以弗所坐船,先经过罗底岛,再经过居比路岛(今天的塞浦路斯岛),福音曾传到那里(11:19-20),然后沿小亚西亚的海岸航行,往利亚去。在推罗港口,正如在该撒利亚(10-12节)一样,信徒们「被圣灵感动」得指示;知道有关保罗将要遇到的事。他们都劝保罗「不要上耶路撒冷去」。保罗却持守神赐给他的感动,其他信徒只好改变自己对预言的领受以配合之。当圣灵警告说某些不如意的事情要发生,祂不一定要我们裹足不前,反而要按着神给个人的感动和使命,勇往直前。保罗是「心甚迫切」一定要去(20:22)。我们相信保罗的「迫切」是因为经过那么多年和犹太人的纠纷,必须上耶路撒冷亲面的交待清楚。是否还有其他的原因,我们无法完全知道保罗当时的思想:是否他是一位罗马公民不怕上去,或是他知道神会保守他让他去罗马呢?这些我们不能在此猜测。 第5-6节,正如上一章结束时一样,这儿的信徒跟米利都的基督徒一样,都先跪下来「祷告」,然后「彼此辞别」。 第8-9节,从第六、七章中,我们对腓利已很有认识。埃提阿伯太监的事件之后,他便往该撒利亚去(8:40)。当彼得在哥尼流家发生划时代的历史性事件时,腓利是否也在该撒利亚,则不得而知。既然作者路加自称(借着「我们」这字眼),相信当时他也有份留在腓利家中,我们可以推想,使徒行传第八章的资料,很可能是在此时从腓利口中获得的。由徒8:40开始到现在,相信腓利已经在该撒利亚「传福音」已有二十五年。经文描写此时腓利家中已有适龄出嫁的女儿。腓利家有4个处女(未出嫁的成年女儿),都「是说预言的」,路加提起此事主要目的很可能只是要表达昔日门徒四散(8:1)到现今已事隔多年。但是经文也透露当时教会中地位低微的人(不但是女流之辈,而且是未出嫁的!),神也赐与特别的能力,使他们也可以占有重要的地位。 「说预言的」,林前11:5「讲道」,12:8-10「作先知」。我们相信初早期教会,可能因为没有完整的圣经(特别是整本新约圣经),加上基督教还在趋型的地位,神的确兴起一些会说预言的先知,如同旧约的一样(路2:36;出15:20;士4:4;王下20:14;尼6:14)。 第10-11节,在上文(11:27-28)中,我们对先知亚迦布已稍有认识。他的信息,采取旧约先知的形式,以行动表现耶路撒冷的犹太人要如何「捆绑」保罗。「把他交在外邦人手里」一句曾出自耶稣口中(路18:32),是预言祂自己的际遇。 第12-14节,他们都「苦劝保罗不要上耶路撒冷去」。「我们和那本地的人」可见路加也劝保罗不要上去。圣灵警告的意义是:虽然有时我们看见关闭的门,不一定要就此罢休。保罗始终鼓起勇气站稳其立场,不被人摇动。最后人人都同意说:「愿主的旨意成就」,众人便分手离去。 第15-17节,拿孙的房子究竟在哪里,经文没有清楚交待,可能在耶路撒冷,或在该撒利亚与耶路撒冷之间。早期的门徒好些都来自居比路,其中包括巴拿巴,还有他的表弟(称呼马可的约翰)也很可能出身于此,保罗在第一次传道旅程的初期,曾到那里去(4:36-37;11:19-21;13: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