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过后,可能又过了一段时间,教会继续不断地在耶路撒冷增长,但也带来一些内部的问题(6:1-7),和外部的问题(6:8-7:60)。虽然大家都是犹太人,但是在文化上还有有一些分别:「说希利尼话的犹太人」(也就是住在耶路撒冷/犹太地以外的犹太人/犹侨)、「希伯来人」(住在耶路撒冷/犹太地的道地犹太人)。 在使徒行传中,最长的讲章不是出自保罗,或彼得,而是出自司提反,可见当时讲道的人不只是限定使徒,许多年青的信徒领袖都兴起讲道。 当时福音虽受到拦阻,但其动机只是出于妒忌。犹太教与基督教仍被视为同一宗教,而基督徒仍然上圣殿,也没有劝人离开犹太教,他们只是劝人接受耶稣,就是律法与先知所预言的应验。 司提反的事件却把整个局面完全改变了,有人作假见证控告司提反,说他的信息攻击圣殿和摩西的律法。司提反的讲话有多个主题:他长篇的讲述以色列早期的历史,目的是要指出神在摩西律法和圣殿之外,与他的子民已有一段长久的关系。约瑟和摩西等人与神有更进一步的关系,却因自己的人妒忌而遭受攻击。律法和会幕/圣殿不过是用来表达这种关系而已,它们不是这关系的中心。如果人以「神与子民的关系」这观点来看犹太教,那么基督教就是这关系的延续,但是人若单以圣殿和律法来衡量犹太教,那么基督教就是与它对立的了,因为基督教宣称神已透过弥赛亚把神人的关系带到另一境界。 起初信徒都被视为犹太人,而耶路撒冷城中很多人,包括祭司们也有成为信徒的(6:7)。这时基督徒却被犹太人攻击,不单是因为他们的成功或是引起的哄动,而是因为他们是基督徒(8:1-3)。除此之外,我们也必须说明司提反谈到主耶稣被弃绝时,他不像彼得那样(2:23-24;3:14-15;4:10-11;5:30-31)。彼得基本上只是集中讲述神如何在耶稣身上改变了人的判决,司提反却更直接地归罪于犹太领袖身上。结果犹太人被激怒,司提反成为第一位基督徒殉道者。 在6:1节,讲希腊话的犹太人和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似乎是当时基督徒中的两个文化团体。我们可以假定门徒和其他巴勒斯坦的犹太人都以亚兰语(与希伯来话相近的语言)为母语,而那些在五旬节信主的访客,则可能是希腊化的犹太人,他们的母语是希腊话。这两群人都是犹太人。 虽然路加上文已经提到基督徒如何凡物公用(2:44-47;4:32-35),「但在天天的供给上」却有争执的事情发生。 第2-4节,这里提及两种职事的对比:「祈祷、传道」是一种,「管理饭食」又是另一种,不过二者的对比并不等于说某一种职事比较低下。当时分配饭菜原是一家之主的职责,而他们很可能也包括管理饭钱。这段经文说明7位执事的恩赐;除了「被圣灵充满」之外,还要有充足的「智慧」来管理此事。当然,这并不等于说从此以后十二使徒就不再管理物质上的需要,而这7个人则完全不过问祈祷和传道的事情。但是事实上,路加继续讲述司提反和腓利的事情,完全没有提及饭食和财务,只描述他们的传道事工。, 第8-10节,司提反是七人之一,他在「利百地拿」(意译是「自由人」)会堂行神迹奇事,引起不信的希利尼犹太人与他辩论。这会堂其中一些成员是来自基利家的,保罗的家乡大数就在基利家境内,所以保罗与这会堂及这些反对势力可能有关。他们的反对没有起甚么作用,直到有些人私下「买出人来」作假见证诬告司提反,无疑这见证把司提反的话故意夸张,使人听来以为司提反是「谤讟摩西和神的话」。按6:13-14节,此假见证与耶稣受审时的证言相似(可14:58)。而控告他的罪名与圣殿和律法有关。 由7:1节开始,路加详细记录司提反被逼迫而死的情况。大祭司问:「这些事果然有吗?」,司提反从旧约历史的角度来回答。他回答的大意是说:神与祂子民的关系在圣殿和律法以先,甚至比以色列这土地还要早。圣殿、律法,和以色列都不过是犹太教的表达工具而已,不是犹太教的核心。相信保罗也听清楚这翻话,后来写信给加拉太人的时候也用同样的论点(加3:15-19)。 在7:2-19节,讲话的第一部分主要是关乎摩西以前的历史,主要谈及亚伯拉罕和约瑟,前者的重要性是说明犹太人的宗教建立在神的呼召和应许上。这根基在约瑟的一生中开始产生作用,然而他的家人都不明白,以致因妒忌而抗拒他,把他卖给外邦人(司提反同时代的人也是这样对待耶稣)。 第20-43节,司提反被控的罪名之一是「改变摩西所交给我们的规条」(6:14)。在这一段里,司提反的辩驳就是针对这一点,他提醒听众,犹太教所努力要保护的教条,在历史传统中也有转变。所以当司提反谈到摩西的故事时,我们再一次发现他的焦点又是集中在人对摩西和他信息的抗拒;虽然神赏识他,人还是弃绝他。 第44-50节,讲话的第三部分是关乎圣殿本身的。司提反被控糟践圣所和摩西的律法规条,他们这指控假定这两件事情为犹太教的基柱。司提反却提醒听众,这两件事情其实是互相矛盾的。圣殿本身就已经是改变了摩西所流传下来的传统了(6:14)。照摩西的传统,神命令要建造的是会幕,圣殿是一个改变,虽然神也容许这改变发生,却决非神所主动提出。如果人要攻击司提反违背犹太教,那么犹太人的经典岂不也要被定罪?因为他在讲话中引述的就是先知以赛亚的话(赛66)。 在7:51-53节,说明真正违背先知的其实是那班听众,他们不但违背了先知,而且抗拒了借着先知说话的圣灵,和先知预言要来的弥赛亚。司提反结束这篇演讲时,严肃地攻击他们,指责说明要受审判的是他的听众,而不是他自己,因为他们违背了犹太宗教的精神。 第54节,很可能司提反本来还有更多要说的话,但听众极其恼怒,向他咬牙切齿,他才被迫停下来。在7:55-56节,神赐给司提反一个异象,正如主耶稣受洗和山上变像时一样;天开了,有神的声音说话。「天开了」也是犹太教神学中一个课题,指明神要亲自向人启示。这异象的目的不单是要赐给司提反勇气来面对前头的重任,而且神也藉此认许快将要来临的重大转变。山上变像时,神的声音认许耶稣上耶路撒冷受死的决心,这事情并非神喜欢如此,而是事情必须如此发生。司提反的事情也是一样:神认许这个属神的新群体要与传统的旧群体分离。不是说现在基督教才和犹太教分离,相信耶稣一出来传道,基督教已经开始出现,要和所有过去的宗教分别出来。自从司提反被石头打死那日开始,基督教在犹太教中就成为一个隔离而分别出来的组织,或许也可以说犹太教本身应有如此的蜕变,而不应该成为当今这个由不同党派混杂而成的运动,因为他们的失败,基督教才成为他们的劲敌。 第57-60节,指明他们「摀着耳朵」,「大声喊叫」,目的是掩盖不听更多他们心目中以为是亵渎的话。暴动的群众等不及正当的审判程序,所以没有正式的判决或定罪,他们就把司提反「推到城外,用石头打他」。经文说:「作见证的人把衣裳放在一个少年人名叫扫罗的脚前」,从这句话中,读者不但得知当时扫罗在场,而且还知道他不是指控司提反的见证人之一。同样,60节明说扫罗喜悦这事,显示他没有直接参与用石头打死司提反。有趣的是:司提反最后的祷告说:「不要将这罪归于他们」,「他们」当然也包括扫罗在内。此祷告所用的字眼与耶稣在路23:34,46节所说的相同。 在8:1-3节「教会大遭逼迫」:使徒行传首次用「逼迫」来形容这事件,「门徒分散在犹太和撒玛利亚各处」,开始了另一阶段历史的序幕。虽然使徒过去曾经受到逼迫,但是这次可算是基督教真正的「大遭逼迫」。接下来的数百年,基督教会似乎没有停止下来受逼迫,一直到第四世纪康斯垣丁作王帝为止(公元313年)。 第3节,扫罗在这逼迫中的行动他多次有讲出来(林前15:9;加1:13、23;腓3:6;提前1:13),扫罗进各人的家来捉拿基督徒这事实,显示当时基督徒已经不在圣殿里公开聚集了(5:42)。 8:4-25 腓利在撒玛利亚 路加对门徒腓利的工作有详细的记述,他的布道工作可算是教会历史第一次的外出布道。 第4节,「那些分散的人往各处去传道」,教会历史中第一次真正的布道浪潮是由逼迫引起的,而非刻意的政策。今天圣经者一般不会说是耶路撒冷的犹太人信徒不遵守主耶稣的吩咐要出去传福音而神以逼迫审罚他们,迫使他们出去。我们只能说神有衪向外邦人传音的计划,在适当时候神会以各种方法去完成其美意。 第5节,腓利在撒玛利亚宣讲,因为他正好到那里去。腓利是教会七位执事中的一位(6:5),他继续在撒玛利亚作传福音工作至老年,20年后保罗和他同工(21:8)。 约翰福音曾说明,犹太人与撒玛利亚人没有甚么交往(约4:9)。犹太人和加利利人同样视撒玛利亚人为异端,为杂种,这些住在犹太以北地区的撒玛利亚人只相信摩西五经,对犹太人的圣经其他部分则一概不接受。同时他们也认为人要在基利心山敬拜神,而不应在耶路撒冷。 第6-13节,作者介绍腓利为一个行神迹的人;他所行的神迹包括赶鬼和医病。由于这些工作的效果,很多人就「同心合意地听从他的话」。经文没有告诉我们究竟腓利的工作和信息如何胜过西门,但是其中的分别一定相当重大,因为很多人都信而受洗,包括西门在内。这位行邪术的人「看见〔腓利〕所行的神迹和大异能,就甚惊奇」(见上文5:12-16)。 「使徒在耶路撒冷听见撒玛利亚人领受了神的道,就打发彼得约翰...两人到了,就为他们祷告,要叫他们受圣灵。因为圣灵还没有降在他们一个人身上...于是使徒按手在他们头上,他们就受了圣灵」(徒8:14-17)。 第14节,大概因为往撒玛利亚布道的事工并非预早计划,所以在耶路撒冷的使徒听到这消息感到惊奇,于是他们差彼得和约翰去查究。就好像后来巴拿巴被派去安提阿,查考那边的外邦归信者(11:22),还有彼得也被查问有关外邦人哥尼流归信的事(11:1-18)。 第15-17节,为甚么撒玛利亚人受洗之后,要等那么久才有圣灵赐下?解释很可能在后一部分的经文里。从2:38,10:48,19:5等经文的亮光中,我们知道奉耶稣的名受洗不大可能被视为较奉三一神(圣父、圣子、圣灵)的名受洗逊色。必须要使徒按手才可领受圣灵,也是不大可能的(参10:44-48,16:30-34,13:3的例子,后者是会众按手在使徒身上的,显明圣灵所带来的合一)。不过,在11:15-17,彼得视哥尼流和他那里的人领受圣灵是从神而来的征兆,表明外邦人被接纳成为基督教会群体中的成员(见11:1-18的注释)。同样,圣灵降临在这些撒玛利亚信徒身上也是一种征兆,证明他们与耶路撒冷的信徒同等。我们还可以附带说明,这征兆不但证明给撒玛利亚信徒看,同时也证明给耶路撒冷的使徒看。当然在此可喜的是:以前约翰曾一度要求天火降下审判撒玛利亚的村落(路9:54),现在他是求圣灵降下的其中一人! 这里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事件,就是撒玛利亚人相信了福音,彼得约翰去按手使他们受圣灵。这事件至少说明三个实事: 一.彼得约翰代表耶路撒冷教会正式接纳撒玛利亚人加入教会,这破除了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几百年来的仇视。深信这是神的旨意而如此安排。 二.证实了使徒从耶稣领受的特别权柄(太16:18-19;28:18-19)。(加上以上第一点,一起说明了为何撒玛利亚信徒受洗后要隔一段时间等使徒来促成这件事。我们可以肯定的说这受洗和灵洗的间隔是独特的(个别事例),只发生在这里。以后受洗和灵洗并没有这时间上的分别) 三.信徒们领受了圣灵(灵洗)。「他们受了圣灵」当然由圣灵充满/满有圣灵的能力这果效辨别出来。 第18-19节,西门心中以为基督教基本上与他的邪术一样,只是想拥有行邪术的更大能力而已,因此想用钱买回来。「神的大能者」相信西门甚至自称为神,或拥有神能力的人。 第20-23节,彼得的答复暗示了他对西门之态度的评价;在使徒的指责中,混合了悔改的呼召;或许神会赦免他。「苦胆之中」见申29:18。 第24节,虽然经文显示西门真心地要求彼得为他祷告,好叫这些事不降临在他身上。初早期教会有记录说「西门」(西门马古士)是一位著名的异端者,相信他是诺斯底(Gnosticism)学说的主要领袖之一,和基督教对敌。 8:26-40 腓利与埃提阿伯的太监 这两个故事之间的对比实在令人瞩目;头一件事发生于北面的撒玛利亚,目前这一件则发生在南部。头一件是因着门徒四散引起一大批人信主,这一回却是因着神直接的信息以致一个人信主。头一件发生在一班只有摩西律法书的人身上,第二件却发生在一个读先知书的个人身上。但这两个故事是连系在一起的,不单只是腓利在两事上均有出现,而且两件事情都是关乎犹太教门外的人。 第27-28节,古代的埃提阿伯王国(「古实」赛18:1)很可能是在今日的苏丹境内,但是这一点对路加而言,并不重要,他所要传达的是:此人来自「外邦」,没有谁比来自埃提阿伯更「外地化」了!他不单来自世界远方,而且是一个重要官员,并且还是一个「太监」。「干大基」不是一个人名,而是一个称号,指在位皇帝的母亲(即太后)。这位埃提阿伯人从耶路撒冷敬拜完毕,在回家的途中,他念先知以赛亚的书。当时犹太教也吸引一些外邦人归信加入。这位太监若非正式改信犹太教者(申23:1),就是一位敬畏神的外邦人。 第30-31节,在新约时期,扬声念书是一般人的习惯,甚至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如此。腓利半途打断这位重要官员的读经,却蒙他善意而且谦恭地接待。他「请腓利上车,与他同坐」,目的是要腓利把他所念的书解释给他听。 第32-35节,太监的疑问来自以赛亚书五十三章,他不知道这些经文所指的是谁。腓利毫无困难地「从这经上起对他传讲耶稣」,指明那受苦的仆人就是赛11章「大卫家的弥赛亚」。 第36节,既然太监主动提出受洗的要求,我们大可假设腓利讲完耶稣的故事之后,就向他发出类似2:37-39节彼得所用的那种邀请。「我受洗有什么妨碍呢?」太监这话暗示他预料这事会引起妨碍;可能他曾被拒绝行归顺犹太教的洗礼(所有外邦人正式加入犹太教必行的步骤),因为他是太监。有人说,这太监是第一位归信基督教的非犹太人。 从另一方面来看,在别的洗礼中(徒10:47;太3:13),也出现类似的讲话,所以有人认为这经文是反映早期洗礼仪式的对答。但是在马可福音9:39节和10:14节的亮光下,更合宜的解释是:出现这种讲话,都是与被接纳进社团群体有关,这些个案通常都是在某些情况下,以同等身分相交的问题受到质疑。 第38节,在最早、最可靠的版本中没有第37节,所以和合本,以及其他近代译本都没有把它放在正文中,只是保留在附注的小字里。腓利对太监的问题以行动作答,他们下到水里,太监就在那里受洗。 第39-40节,「主的灵把腓利提了去」,「后来有人在亚锁都遇见他」,亚锁都在迦萨以北,不在耶路撒冷往迦萨的路上。作者所强调的却不是他怎样被提,而是腓利如何突然地消失。从前文所述的撒玛利亚事件(8:14),下文十至十一章的哥尼流事件和11:20-22节所记载有关安提阿教会的成立等等,我们可以肯定,耶路撒冷教会若知道这太监归信的事情,必然要追究。可是此时太监不在腓利手下,也非耶路撒冷教会可及。腓利在后来(21:8-9)再出现于该撒利亚。 太监是「欢欢喜喜地走路」,我们不禁猜想他有没有再把以赛亚书往下念。如果他念下去的话,他不久就会读到下述的经文:「与耶和华联合的外邦人不要说:耶和华必定将我从民中分别出来。太监也不要说:我是枯树。因为耶和华如此说:……我必赐他们永远的名,不能剪除……」(赛56:3-5)。 9:1-31 扫罗在大马色的路上遇见主 虽然使徒行传到此为止没有太多提及保罗(或扫罗),但是他似乎可说是此书中最重要的人物。从十二章中间一直到二十八章,所有的叙述都几乎集中在保罗和他的旅途上。路加三次说明保罗加入基督教的事(第九,二十二和二十六章)。第九章的叙述是由路加讲出来,在后面的篇章里则由保罗自己用讲话的方式说出来。路加这样作,原因很可能是他要强调这事件的重要性。的确,保罗归主是初早期教会一个重要的事件。 有人争议说:「归信」(Conversion)的意义是弃绝某一系统的信仰,转过来投入另一信仰。从基督教的角度来看,扫罗并非蒙召离弃犹太教,而是「被召」接受耶稣为他过去信仰的应验。况且保罗的事情与先知「被召」去达成某一使命很相似。用「归信」这词并没有甚么不妥当的地方,因为此人的心智、行动都基本上经历了剧烈的改变。 第1节,扫罗(保罗的希伯来名字,13:9)对基督徒的态度,在前文7:58-8:3节已有提及。 第2节,「文书给大马色的各会堂」很可能是一些介绍的文件,或许相等于今日的「逮解证书」(参22:5,26:12的平行经文)。在次经中留存了一封类似的信件,内容如下:「如果有任何恶棍从他们的国境逃到你那里去,把他们逮解给大祭司西门,他可以照他们的律法来惩罚他们」(《马加比一书》15:21)。当时很多犹太人会众对基督徒并没有太大的反感,这些来自大祭司的函件一方面勾划出犹太教对基督教的反对,另一方面又授权给保罗逮捕这些「犯人」下监(28:21-22,那里的经文说罗马的犹太领袖知道他们要厌弃基督徒,却没有从犹太而来的信件说明厌弃的原因)。在司提反的事件之后,犹太人领袖才开始采取行动对抗基督徒,理由只因为他们是基督徒而已。「信奉这道的人」:基督徒群体早期的名称是「这道」(the Way)。 第3-9节,保罗感受到天上而来的一道大光,又听到一个声音。本来新约的作者们并不反对记载一些只有本人才能看见的异梦和异象,但路加在此故意告诉读者这个事件是可以肉眼看见的。虽然此事是专门针对保罗而发,但同行的人「听见声音」却「看不见人」。在26:12-14节复述此事的经文里,暗示与保罗同行的人也看到大光。不过只有保罗的眼睛瞎掉,他的眼瞎并非像普通大光照耀之下一时耀眼而已,因为他眼瞎有3天之久。第18节又告诉我们当他痊愈的时候好像有鳞掉下来(22:11-13),可见保罗的眼瞎是神的工作。 第10-16节,只有这章经文所述说的归信事件提及亚拿尼亚起初的怀疑,他的怀疑是可理解的,22:12-16节虽有提到亚拿尼亚的名字,却没有述说他的怀疑。从保罗奉差派的起头,神已经用各种方法清楚告诉保罗和亚拿尼亚,说明他的职责是到外邦人中间(22:21、26:17),并且要「为我的名必须受许多的苦难」。 第17-19节,亚拿尼亚「把手按在扫罗身上」,又称他为「兄弟扫罗」,这些举动是表示认许,并肯定神的接纳和基督徒之间的合一。在扫罗身上,这按手之举与神接纳保罗获得医治、接受圣灵和受洗,甚至他禁食日子的完结都连系在一起。这一切事情都一起发生,而且在耶路撒冷使徒以外独立地发生(9:26-27的注释)。 第20-25节,虽然保罗奉差的次序是:「外邦人……君王……并以色列人」,但奇怪的是他第一件工作却是「在各会堂里宣传耶稣」,这模式在他以后的布道事工上都是如此:先向犹太人,然后才到外邦人中(13:46)。虽然保罗所传的道随着时日「越发有能力」,但它只能叫犹太人「惊奇」,没有叫他们相信;「过了好些日子」他们更「商议要杀扫罗」。他乘筐子逃亡的事,在保罗的回忆中只是一件懦弱羞耻的事,而非一件荣耀和惊心动魄的奇遇(林后11:30-33)。 第26-30节,虽然保罗到耶路撒冷时,已经成为基督徒好些日子了,但是使徒们也像亚拿尼亚一样,难以相信此事。直到巴拿巴(4:36曾提过这位称为「劝慰子」的巴拿巴)替他负起责任,然后门徒才准备接纳这位曾一度逼迫教会的人。随后保罗自由「出入来往」有15天之久(加1:18-19),虽然他与彼得在一起,却没有与许多门徒见面,反而花了好些时间在「说希腊话的犹太人」中间(见上文6:1之注释)。来自居比路的巴拿巴很可能就在他们中间工作,或许这就是与司提反有关的那所自由人的会堂(6:9)。正如在大马色一样,敌对保罗的人不久就「想法子要杀他」,弟兄们为了保护他,便打发他往自己的家乡去;后来(在11:25)巴拿巴就在那里把他找回来,并与他同工。 第31节,逼迫到此稍为停止,路加也藉此机会停下来为叙述作一总结。因为上述一切的缘故,此时门徒的数目由楼房上的小群已增长成「犹太、加利利、撒玛利亚各处的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