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段 耶路撒冷教会的诞生 2章至5章

第三段 耶路撒冷教会的诞生 2章至5章

上一篇   下一篇

2:1-47 在耶路撒冷的五旬节

    五旬节是犹太人的逾越节后的五十天,也是耶稣升天后的第十天。相信这时门徒遵照主的吩咐,都聚会在耶路撒冷,等候所应许的圣灵出现。在五旬节,许多虔诚的犹太人会从各地到耶路撒冷来过节和献祭。

 

  「五旬节到,...大风吹过,充满了他们所坐的屋子,...他们就被圣灵充满(filled with)...说起别国的话/乡谈。」(2:1-13)

「五旬节」(2:1)是犹太人的重要宗教节期,又称为「七七节」。这节期所庆祝的是麦子的收成,在某些犹太传统里,此节日也与律法的颁布、圣约的更新有关连。这时居住各也的犹太侨民群集耶路撒冷(2:5)。这是第一次有关圣灵降临和灵洗的记载,一方面应验了施洗约翰和耶稣的预言(1:4-5),另一方面说明了一个新时代/圣灵时代的开始。

「大风吹过,充满...如火焰」可见当时圣灵降临时的景像:圣灵(希伯来文ruah=灵/风)如风一般吹动,充满(filled),如火焰(应验珥2:28-32景像)。在希腊文和希伯来中「风」与「灵」是同一个字(2:2),这两个概念有密切的关系(3:8耶稣藉此双关概念向尼哥底母解明圣灵重生一个人就如风的性质一样:无法由人控制,但是可以感觉得到)。相信在此「舌头如火焰」(2:3)也有神临现的意味,因为门徒「都被圣灵充满」。西乃山上(19:18),山上的火焰代表神的临现。可以这么说:圣灵充满有时是紧接着灵洗之后的结果(果效),接着是门徒满有能力和胆量的以其他的乡谈来传讲福音。  

另一种「语言」(和合本译作「别国的话」,2:4-13)是圣灵赐下口才让门徒说出来的,从第6811节看来,最可能的解释是指某地方的语言或某个民族的乡谈。在这一室之内混杂着各种地方的语言,很难想象他们居然可以辨认出自己本国的话。虽然保罗在哥林多前书所针对的是教会信徒所用的非人间言语(林前12-14),但保罗表明他懂得两种言语(林前13:1)。当这人用言语来表达这恩赐时,它的目的是为了赞美,而非向外传福音(「讲说神的大作为」;11)。彼得宣讲福音信息的时候,马上转过来用普通的言语宣讲。徒14:8-20记述当时的传道人如何突破言语的拦阻,而用不着神直接的介入。常有人说这一段经文是巴别塔故事的修复。借着圣灵,基督可以被传播到天下四方。

  第14节,这是使徒行传中伟大讲章的第一篇,相信这讲章不是一字不漏的直录,不然会显得太短。也相信这讲章是路加听了后自己的摘要。路加在这方面的处理办法与当代的一般历史家没有两样。他们的作品中都常有好些讲词出现,都是设法保留事件和演说者的特征。路加也是保留了彼得这篇讲章的主题信息。

15-21节,虽然群众都听懂了在灵里所说的方言,但彼得不认为这是传福音的工具,而是一种征兆(参林前14:22-23)。彼得引述约珥书2:28-32,那里所描写的时期称为「末后的日子」(复数词),从圣灵浇灌之日(即五旬节)起,一直无限期伸延到耶和华「大而明显的日子」(单数词),也就是审判的日子。2:17-18构成一单元,原文中「我要将我的灵浇灌」两句前后呼应,夹在中间的是「末后的日子」和「那些日子」,还有「要说预言」等片语都表明它们属同一单元。从这架构看来,在「天上」所「显出」的「奇事」,和「地下」所「显出」的「神迹」都要等到「大而明显的日子」来到才发生的。

22-24节,彼得转过来谈最近发生的事情;耶稣生前的事迹,和祂的死与复活。相信彼得当时的听众都意会「神」这名词是指「父神」。虽然此时完整的三一神论还未整理出来,但门徒已知道耶稣是敬拜的对象,他们也常把旧约对神的称谓应用在耶稣身上(例如上述21节极可能是其中一个例子,另参21:3638-39)。故此当彼得说:「神借着拿撒勒人耶稣」之时,显示彼得有意要说明耶稣不只是一个普通的人。他先从听众不能否认的事实说起,就是:「在你们中间」所「施行」的「异能、奇事、神迹」,这些都是「你们自己知道的」,这些事可以证明耶稣不是凭自己力量行事,而是「神借着」祂作工。

    彼得如此诠释耶稣的行动,别人显然可以提出抗议说:「耶稣不可能是神的使者,因为他失败了(被钉十字架了),而神的计划是永不可失败的。」彼得的回答是:神的计划原是要把耶稣交在人的手里,神的判决不是十字架,而是复活。第2324节是:「你们……杀了,神却……叫他复活」;神对耶稣的判决是为祂申冤。

    「你们就借着无法之人的手,把他杀了」,这一句似乎暗示一般在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在这事上都有份,不过他们不像某些无法之人那么恶毒。「无法之人」究竟是指犹太领袖?还是罗马人?经文没有清楚说明,可能当时的犹太听众以为他是指罗马人而言。

    彼得又说:「神将死的痛苦解释(解除)了」,意思并非说耶稣在被钉的时候没有痛苦的感觉。犹太人通常认为人死的时候,灵魂与肉身分离,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这种思想在哥林多后书里反映出来(林后5:1-8),那里保罗针对这种死的观念,指出死亡好像脱去衣服。

25-31节,彼得引用诗篇16:8-11这段经文来说明他对耶稣复活的了解。最主要的一句在27节:「你必不将我的灵魂撇在阴间,也不叫你的圣者见朽坏。」彼得要提出的问题是:究竟这「圣者」是指谁?听众的答复很可能是:「大卫自己。」但是彼得指出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他(大卫)死了,也埋葬了,并且他的坟墓直到今日还在我们这里。」然后彼得反过来说:大卫是一位先知,他预言弥赛亚不会留在坟墓里,必要复活。这诗篇(16:10)也是唯一一节旧约中间接地预言弥赛亚会复活。

32-35节,彼得回头来讨论当时吸引群众的现象。这一群人并非喝醉了,他们是神使耶稣复活的见证人。所以耶稣就是大卫所预言的弥赛亚,然后他再引述诗110:1来解释弥赛亚现时被高举、升天的地位。

36节,把上述的讲话作一个总结,这一段所强调的是:不管外表看来如何,也不管他们采取甚么行动,但神对整件事情有不同的看法。对他们来说,耶稣是一个罪犯,神却「立」这一个人「为主,为基督」,正如路2:11所记载,天使早就如此宣告了。

 「彼得说:你们各人要悔改,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叫你们的罪得赦,就必领受所赐的圣灵...于是领受他话的人就受了洗。」(2:38-42)

  这记录是连接着五旬节的事情。把它和徒2:1-13摆在一起分析比较适切。「奉耶稣的名受洗」即是接受耶稣的施洗/或耶稣所吩咐使徒门的洗礼(28:19)。圣经学者相信,最初期在犹太人中的洗礼是「奉耶稣的名受洗」而非「奉圣父、圣子、圣灵的名受洗」。「奉耶稣的名受洗」立刻分别出这些受洗了的犹太人信徒是接受了耶稣基督。

我们必须留意彼得在此的谈话,也是当时真实的情况,就是当他们悔改、奉耶稣的名受洗(水礼)、各人觉得,也深知道罪得着赦免、接着就领受圣灵(灵洗)。这四件事是同时发生的。并没有时间上的分别。这里的信徒领受了圣灵,接着就有圣灵充满(满有圣灵的能力)这外在的表现来印证。

相信2:37-40是针对群众的反应而发,说及听众该如何把所听到的道理付诸行动。2:38是回应2:21的描述:「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只是「主名」现今改为「耶稣基督的名」。「求告」的步骤有两部分:「悔改」和「受洗」;同样,「就必得赦」成为:「叫你们的罪得救」和「领受所赐的圣灵」。

41-47节,相信这几节是第二章的结语。说明当时的教会情况;教会从120人增加至3,000人以上,并且指出基督徒群体聚会的情况。使徒继续「教训」人,并且「行了许多奇事神迹」。新信主的人不只是在繁忙的生活中添上基督信仰而已,他们全心全意恒切地委身于基督徒的经历。2:42节是对一个基督门徒的缩写。信徒对财产表现出很慷慨的态度,他们「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给各人」。信徒们「天天」「在殿里」,「且在家中」聚集,他们一同擘饼,用饭,彼此交通。这是一段短暂的平安日子,显然他们可以在殿里公开聚集,而不需存惧怕的心,甚至可以博取「众民的喜爱」。不过这一切都要面临改变,在接下来的三章经文里,路加便描写外来的攻击和内在的问题。

    我们相信最初期聚合在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基督徒除了在安息日到殿里敬拜,平日(特别是主日)也在家里聚会。我们无法知道当时聚会有什么形式,相信像犹太人的聚会一样,有读经、赞美神(唱诗)、祷告、讲道。「彼此交接」是指当时信徒的相交生活,也就是在一起团契、分享。另外,还指出有擘饼(守圣餐),并且一起用饭(指聚会后聚合一起用饭)。初早期教会曾记录当时的信徒在聚会后有一起用餐,称为「爱筵」。保罗曾指责不要把圣餐和爱筵混乱起来(林前11:20-22)

 

3:1-4:31 门徒在耶路撒冷的情况

门徒在耶路撒冷的情况正如他们的主一样,教会开始遭受耶路撒冷众领袖的攻击。在这一段较长的叙述里,事情是无可避免地接二连三地发生。主要的并不是彼得医治了一些病人,而是他教训人的场合是在圣殿里,而他的教训在好几点上都与圣殿领袖互相抵触。因此当局很不喜欢事件的发展,便下手拿住彼得和约翰,把他们押到审判官面前。这些审判官当时不知如何处理,便把他们释放了。虽然使徒被释,但是从他们的祷告中便清楚知道整个教会都看到这敌对状态的严重性,这事件就在祷告中结束。

 

3:1-26 耶稣撒冷信徒的事迹

     「祷告的时候」犹太教规定每天三个祷告时间(回教徒是每天五个)。早上巳初(上午九时)、申初(下午三时)、日落时(下午六及七时间)

    当时的犹太人基督徒继续上圣殿敬拜和守安息日,有一天彼得和约翰在美门的门口遇上了一个瘸腿的人在那里讨饭。美门原是他经常求乞的地方,这是一个讨饭的好地方,因为每一个上圣殿的人都要走过这地点。彼得和约翰要「定睛看他」。彼得所拥有的是借着信,凭「耶稣基督的名」或权柄,使人得医治。2:7指出彼得是拉着此人的右手,扶他起来,此举使「他的脚和踝子骨立刻健壮了」。这人现在不但可以行走,并且还「跳着赞美神」。旁人认出他时是多么惊讶和诧异(2:9-10)。这件事情让我们看见,耶稣赐给使徒的权柄应验了(3:15;16:16)。当使徒施展这个权柄时,被医治的人是立刻被医好。

「所罗门的廊」(3:11)是圣殿外院沿着东边的走廊,约翰福音记载耶稣曾在此教训人(10:23),此处似乎是基督徒喜爱的聚集地点(5:12)。这乞丐「拉着彼得、约翰」,而「众百姓」也「一齐跑到他们那里」。相信从此使徒在耶路撒冷必大大的受欢迎,当然也引起犹太人大公会的留意。相信这样的神迹对当时的人来说是特别的,虽然那时仍有一些术士类的人到处行“神迹”(只是一般的神迹或是骗人的技巧)

    12-16节。彼得开口向百姓说话,否认自己有什么特殊「能力」或「虔诚」,使他们把焦点放在百姓一向敬拜的神身上,并且指出神如何悦纳耶稣又使祂复活。在3:16,彼得似乎暗示人不能夸耀信心是出于自己,他说一切是出于耶稣的名和借着他所赐的信心。

    正如上述五旬节的讲章一样,在3:13-15,他强调人们拒绝耶稣是众所共知的,与此相对的却是神为耶稣申冤了:「你们杀了那生命的主,神却叫他从死里复活了。」

    17-21节,彼得没有责备他们弃绝耶稣是何等坏,他只说:「我晓得你们做这事是出于不知。」而3:19他呼召他们「当悔改归正」,相信是指从一般性的罪中悔改过来。

    当时许多犹太人盼望弥赛亚来临,带来全地平安和福分。彼得要澄清这一点:弥赛亚虽已来临,但弥赛亚纪元却要待祂再来的时候才全然成就(3:20)。听众是否在这「万物复兴的时候」(3:21)「罪得以涂抹」(3:19)明白过来,就视乎他们现今对耶稣的态度如何。彼得最终的希望是他们一样以接受耶稣为弥赛亚,获得神的救赎。

    22-26节,彼得在讲章中谈及「列祖」(3:13)和「众先知」(3:18212425)。接着他又引述摩西的话(18:1518-19),目的是要说清楚不断抗拒神所选立的人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3:23)

    彼得结束讲道时清楚说明他看到犹太人处于一个很独特的地位,他告诉他们以色列是先知和圣约的承继者,神「先差他〔耶稣〕到你们这里来,赐福给你们」,「地上万族」都要从他们那里「得福」(参创12:3;18:18;22:18)。不管怎样,犹太人的确是神眷顾的百姓,使徒们,包括保罗(9-11)对犹太人的得救特别关注。

 

4:1-31 耶路撒冷教会受到逼迫

    使徒行传是记载福音由耶路撒冷地传到普天下的事情。但我们也不可忘记这事情始于犹太人,神借着他们的历史和圣经预备了他们。这时有些耶路撒冷的犹太人领袖感到懊恼,他们觉得不安的是:门徒「教训百姓,本着耶稣,传说死人复活」。他们不能够容忍这些加利利人来此教训人,因为犹太教一尚以来都有自己训练和承认的拉比和文士教训人,而且圣殿的官员都是撒都该人,他们不相信复活的道理(20:27)

 

    5-12节,记述彼得和约翰在监狱中过了一夜,过了一日就被押解到犹太领袖面前。「官府、长老和文士」也就是犹太人的七十二人大公会,由大祭司作主席。使徒所要面对的问题是:「你们用甚么能力,奉谁的名做这事呢?」换句话说:你们凭甚么权柄作这事?当时只有被大公会指定的人可以在圣殿里教训人。从13节官长的态度中,可以看出这些官长并不期待他们有任何实际的答案,因为就圣殿与犹太人的宗教而论,地上最大的权柄在大祭司手里。「亚那」是主后六至十五年的大祭司。后来由其子继位,再由其女婿该亚法接继(主后十八至三十六年)。但是亚那仍大权在握,或在背后掌权,因此新约圣经直接称亚那为大祭司(3:2;18:13,24)

    此问题所指的「事情」大概是4:2事件的教训,这让彼得可以借口回到「在残疾人身上所行的善事」,就是医病的事件。

    10-11节,我们再次读到类似2:23-243:15的叙述。这里所强调的不是人的败坏行为,而是神自己借着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证实了衪是那应许的弥赛亚。「所弃的石头」(118:22)这预言的应验是早期基督徒讲道的要点(21:42;彼前2:7;9:33)

    12节,彼得回答了这质问,他宣称在大祭司以上还有更高的权柄:「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10:43;14:6;提前2:5)

    13-17节,彼得和约翰在这种情况下的勇气是令人震惊的。在几个星期以前,当耶稣在同一批的官员质问之下,彼得懦弱地躲在外面。那时他不但不敢面对大祭司,甚至在仆役面前也害怕地制造借口(22:54-62)。在公会的商议中,他们没有讨论使徒的宣告是否真实,只是商议如何阻止这事情在民间传扬出去。

    18-22节,他们禁止使徒「不可奉耶稣的名讲论教训人」,彼得和约翰对这禁令勇敢地回应说:「听从(原文upokoe,指完全的服从,并不是相互性的「顺服」)你们,不听从神,这在神面前合理不合理,你们自己酌量吧!」当时使徒坚持;「我们所看见所听见的,不能不说。」可见当时使徒就明白了一个道理,「听从」(或服从)神才是最重要的。从此基督教坚持服从神是最重要的,或神的主权最大。

    23-31节,当两位使徒回到自己人当中,报告这事情时,教会第一个反应就是「同心合意地高声向神」祷告。这里所引述的经文出自诗2:1-2。当信徒提及犹太人的王希律、与罗马统治者彼拉多,并外邦人和犹太人同谋(4:27)的事情时,我们可以清楚看见信徒们认为众人都攻击他们,正如昔日众人群起攻击耶稣一样。不过奇怪的是,他们并没有祈求打倒恶势力或保护自己的安全,反而祈求神使他们有胆量。他们祷告的效果使聚会的地方大大震撼,而神也赐给他们胆量,放胆传讲神的道。

 

4:32-5:11 初期教会的伪善

    路加已经描写了教会如何开始受到外来的攻击,现在他要告诉我们这群体的内部也有不完美的地方;关乎亚拿尼亚和撒非喇欺骗教会的事情。

 

    32节,正如第二章所示,财物属于谁并不重要,最要紧的是信徒对财物的态度。在此我们再一次看到出卖田产房屋不是入会的条件,而是为了当时的需要(4:34)

    34-37节,居比路来的巴拿巴以正确的态度把财产变卖周济有需要的信徒。这个例子刚好和下一个成为好大的对比。巴拿巴的热心和奉献并不是表面上的,后来他也成为保罗的宣教同伴(13:1-4)

    5:1-11节,可惜这个例子却叫人失望,他们就是亚拿尼亚和撒非喇这一对夫妇。从彼得的质问中,我们知道这对夫妇的罪不是因为他们私下留着金钱,而是他们欺骗神,也欺骗了教会,或像彼得所说「试探主的灵」。从撒非喇的行径中可见他们的谎言是预先同谋。这对夫妇所受的严厉惩罚,不但使当时的人害怕,也令我们感到困扰。这第一宗惩罚事件的审判,似乎不是来自彼得或教会,而是出于神自己。我们必须明白这儿的重点并非神要求我们在财务上有条理,而是神恨恶任何欺骗的事。

    「教会」(ekklesia)这是使徒行传第一次使用教会这个名词(16:18;18:17)。它可指一个地方的基督徒会众(8:1;11:22;13:1),也可指普世性的教会(20:28)

    路加并没有以一个理想教会的典范来替初期教会作宣传;当时教会中有缺乏(2:44-45),虽然这些缺乏借着彼此分享得以解决(4:34),但是在这分享过程上,也不是毫无问题的(6:1)

 

5:12-42 基督徒的逼迫和迦玛列的决议

    12-13节,指出了使徒在4:29-30所作的祷告得蒙应允,他们「行了许多神迹奇事」,并且继续在圣殿所罗门廊下(3:11)聚集教训人。「没有一个敢贴近他们」是指那些带不良动机的人不敢栈找使徒们,一方面知道这些使徒有很大的能力,另一方面是使徒们的圣洁。

    14-16节,「有人将病人抬到街上」希望彼得的影子掠过,可以得医治。显然彼得当时名声甚高,但他的影子是否果真可以医病?这个我们不得而知。第14节,连邻近市镇的人也把他们的病人和被鬼附的带来,「全都得了医治」。

 

附注:魔术与神迹

    马可福音6:56和徒19:12的经文都分别记载了一些医病的事件,在我们看来似乎有「魔术」的意味在其中。不过从其他经文中,我们清楚知道,新约作者把基督教与当时的魔术邪术明显地分别出来(参徒8:9-25行邪术的西门为例子)。最可能的解释是:神愿意用人所能了解的言语或认识来迎合人的需要,为要更进一步教导他们祂愿意满足人的期望。从这角度来看,人对神的能力若有迷信的期望,例如在路8:43-48节,那摸耶稣衣裳繸子的妇人,神也容许他们得到心中诚信的期望,并且超过他们的期望。反过来说,那些企图控制超自然能力,而不愿投向神的人,反而一无所得(参徒8:9-25;19:13-14)

 

    17-18节,人们对基督徒的拥戴引起犹太领袖们的「忌恨」,以致采取行动。5:184:3一样,使徒被捕,关在监里,等第二天才被押去受审问。

    19-27节,可是这一次神介入干涉此事:「主的使者夜间开了监门」。大概这使者随后又把监门关上,因为第二天早上守殿官发现「监牢关得极妥当,看守的人也站在门外」,只是「里面一个人都不见」。因为使徒服从使者的吩咐,所以官员很容易就把他们找出来。「主的使者」是指天使,曾经在使徒行传中用过四次(7:30-38;8:26;12:7-10;12:23)。犹太人深信有天使,而我们相信在新约时期的教会,主的确差派天使来保护他的使徒。不是说后来天使就不会出现,神仍然随时可以差派天使到地上来保护他的子民。

    28节,「我们不是严严地禁止你们」一句所指的是4:18的前事。犹太领袖以为基督徒的教训是要指控他们:「叫这人〔耶稣〕的血归到我们身上」,这说法实在是忽略了3:14-17或下文5:30-32的事实,基督徒在此并非像公会所想,要挑唆百姓。29节,公会复述禁令,彼得也复述4:19-20节的回应。

    30-32节,彼得又把领袖们以前没有完全听懂的信息再说一遍,他所强调的也不是要追究钉十字架的罪,而是要宣告神已经逆转了人对耶稣的判决。钉十字架这回事被形容为:「挂在木头上」,本来这句子是对基督信息不利的,因为这话把基督的死连系于申命记21:22-23的咒诅上,一般相信这句话是当时敌对福音的人用来描写耶稣被钉之事的。不管怎样,神为耶稣所做的事情在相形之下,更成为一个强烈的对比。

    33节,大部分公会人士只看到自己被这些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指控,宣称他们具有神圣的权柄,所以官员们都甚为恼怒,想把对方处死。34节,我们从基督教或犹太人的资料中,认识迦玛列是当时「众百姓所敬重的教法师」。迦玛列是历代最伟大的拉比--希列(Hillel)的学生,他是保罗的师傅(22:3)。这伟人似乎把使徒的道理听进耳内,他提议暂且相信使徒的话,以使徒所力争的原则来处理这件事,这原则就是:如果神在耶稣的事情上有特别的安排,就让神在这事件上自行审判好了。不是说迦玛烈在帮助基督徒。

    40节,公会的人「把〔门徒〕打了,又吩咐他们不可奉耶稣的名讲道」,这事实说明公会不敢严加追究以避免引起群众的反对。第41节,使徒刚从监中被神迹性地释放出来,隔天却马上被打,但是他们却欢喜快乐,「因被算是配为这名受辱」。第42节,他们不顾传福音的禁令,正如上次一样。门徒「继续每日在殿里,在家里不住地教训人,传耶稣基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