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简短的叙述把使徒彼得再一次带到台前,并且为第十章哥尼流的叙述定下一个背景。 第32-35节,吕大在耶路撒冷之西北面,彼得「到了居住吕大的圣徒那里」,表示吕大有一个基督徒团体。这些人很可能是在司提反被石头打死以后,信徒四散到此传福音所结的果子。经文没有告诉我们到此传福音的是谁。约帕的情形也是一样,我们只知道那里已有信徒(9:38)。当以尼雅得医治时,彼得把这功劳归给耶稣,他自己不过是管道而已(3:12、16)。「凡住在吕大和沙仑的人」不是指每一个人,却是说明这医病事件不是在暗中进行,而是在公开场合;好些基督徒圈子以外的人都亲眼看见,并且相信了。 第36-43节,彼得到约帕之前,那里也有一个基督徒团体,知道彼得来到附近的吕大;从约帕往内陆走12哩左右便是吕大。 大比大是一个「广行善事,多施赒济」的人,她常为寡妇们缝「里衣外衣」。寡妇在当时的社会是穷困人的代表(6:1)。大比大的尸体已经遵照洁净死人的礼仪洗过了。至于彼得为甚么叫所有人「出去」房间外面,然后才开始祷告,则不大清楚。在睚鲁的女儿复生一事中(可5:40),耶稣也是如此行。 彼得住在硝皮匠家中的事实可能有其重要性,因为从洁净礼仪的观点来看,他有好一段时间要被视为「不洁净」,硝皮匠的工作是涉及死动物的皮。不管怎样,所有在新约从「死里复活」的人再一次会死,他们的复活只是复生而已。基督回来使信徒复活,那复活是永恒的复活,不会再面对死亡。 10:1-11:18 彼得带领哥尼流和外邦人信主 显然路加认为这个事件十分重要,正如保罗悔改归信的故事一样,作者详细重复述说(参十,十一章),而且在十五章又再引述。此事件代表教会发展方向的一个转捩点。虽然埃提阿伯的太监极可能是第一位非犹太人皈依基督信仰(8:25-40),但是哥尼流的归信才是引起犹太基督徒对外邦信徒的争论,这些犹太信徒可能根本没有听到腓利和太监的事情。这儿的记载指出当时一般的基督徒团体,特别是彼得,还没有准备好接纳外邦信徒,他们必须在这方面被说服。路加有意叫我们看到第十一章中教会接受这现实,这是后来第十五章所作之决定的背景。 整个故事可轻易分为几幕:10:1-8节:哥尼流在该撒利亚;9-23节上:彼得在约帕;23下-48节:彼得与哥尼流在该撒利亚相遇;11:1-18节:教会领袖如何应付外邦人归信的问题。相信作者路加有意给读者看见一次清楚的次序。 第1-8节,整个叙述以介绍百夫长哥尼流作为开始。百夫长的地位有相当的权柄,他所服役的「义大利营」,我们所知不多。每一个军营或600士兵的军团可分为6个百夫队,分别由6个百夫长统管。哥尼流虽然是罗马兵士,但「他是个虔诚人,他和全家都敬畏神」。「敬畏神」是指一群所谓「敬畏神者」(God-fearers),这名称似乎通常用于一些相信(在若干程度下遵奉犹太教),却没有完全归顺犹太教的人(13:16,26、17:7:4、17这些经文都有同样的意味,「敬拜神」者很可能也是指相同的事情;16:14,18:7)。「敬畏神」也可单用来描写一个在宗教上敬虔的人(见2:5的用法)。简单的说,此人和他的家人不是犹太人,也不是归顺犹太教者,却也不再敬拜异教假神。 正如上一章有关大比大的记载一样,也在此提及哥尼流的善行,善行不只是好行为,也是由他信仰所带来的行为:「多多赒济百姓,常常祷告」。到访的天使称赞他的「祷告」和「赒济」,他不只是有言语,而是有虔诚和活泼的信心。奇怪天使没有在此时此地把耶稣的福音告诉哥尼流,却叫他「打发人往约帕去,请那称呼彼得的西门来」。神不但对哥尼流和他一家有所预备,也顾念到彼得和教会,相信是要彼得亲自去认识到福音是可以传给外邦人,甚至是当时高贵的罗马人,救恩不只是限在犹太人之间。 第9-23节,此时在约帕的彼得「上房顶去祷告」,当时犹太人屋子的房顶是平的,是独自安静祷告的好地方。路加告诉我们「彼得魂游象外」,说明他所见的是一个「异象」,与保罗前些时候所经历的大光与声音不一样。 这异象本身颇奇特,有一束物件从上缒下,内中有各样生物:「四足的走兽」,地上的「昆虫」,「并天上的飞鸟」,正好包括动物界的3大类(创6:20挪亚的故事)。最重要的是,其中有些动物是犹太人洁净食物规条下所不能吃的(利11,20:25)。故此当彼得受命「宰了吃」时,他免不了要抗拒(结4:14)。然后有声音对他说:「神所洁净的,你不可当作俗物。」同样的事情重复发生两次。 彼得猜疑「不知所看见的异象是甚么意思」,虽然马可福音7:19曾记载主耶稣说:「各样的食物都是洁净的」,和合本和一些译本都把这话放在括号里,相信在原来的上下文中不是直说,事后门徒才看清楚耶稣当时话中的意思;故此彼得多年后在这事件中提出抗议。 正当「彼得还思想那异象的时候」,哥尼流所差来的人已经来到。圣灵清楚告诉彼得,「不要疑惑」,可「和他们同往」。哥尼流与这异象直接连系一起,我们由此可见神要教导彼得的不只是食物而已(虽然食物也很重要),犹太基督徒在洁净食物观念上的改变,深深影响他们与外邦人的关系。神没有在彼得的异象中提到这点,因为祂打算在下文,10:44中用更奇妙更传奇性的征兆来传达此意。 第24-43节,哥尼流「俯伏在他脚前拜他」,并不是说哥尼流奉彼得为神(与14:11-15所记载有关保罗和巴拿巴在异教徒中的情形不大相同),相信他这动作只是向彼得表示尊敬而已。此举使彼得更觉得要一视同仁(3:12)。彼得(与硝皮匠西门)曾在约帕款待哥尼流的下属,这是很平常的事,犹太人的规矩也没有禁制,但是犹太人接受外邦人的款待则不是这么简单的一回事。彼得已经跟他们扯上了关系,他告诉哥尼流家里聚集的人说:「神已经指示我,无论什么人都不可看作俗而不洁净的」(28节)。在哥尼流复述天使到访差他找彼得的事之后,彼得又再回应这思想(「我真看出神是不偏待人」),其后在他的讲话里这主题又再出现〔「……耶稣基督(他是万有的主)」〕。神不厌其详地传达这观念,指出第十一章所讨论的事情的重要,对彼得和其他犹太基督徒来说,这一切都是新的。耶稣曾对门徒说,他们要「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太28:19),但他们心中必定以为这吩咐包括先使他们作犹太人。当彼得说:「神借着耶稣基督……传和平的福音,将这道赐给以色列人……这都是你们知道的」这话的意思并非一定指知道详情或熟识细节(36节;2:22),38节中「都是你们知道的」一语应译作「你们已经有所听闻」,这句子的用意是对比彼得曾经在这一切发生的事件当中:「他在…所行的一切事,有我们作见证」(39节)。 「他们竟把他……杀了」一句所强调的不是犹太人的罪过,而是神改变了人在耶稣身上的判决:「他们把他……杀了,〔但是〕……神叫他复活」(2:23-24也是一样)。钉十字架的刑罚又再一次被形容为「挂在木头上」(5:30之注释)。「在他从死里复活以后和他同吃同喝」证明祂真的从死里复活(不只是一个灵魂而已)。不过正如1:4一样,同吃饭在这儿还表明亲切的团契,彼得此时已打破了与外邦人同吃爱筵的禁戒(后来彼得害怕一些犹太人而避开与外邦信徒同吃饭,15:1-4)。当然当我们念「他吩咐我们传道给众人」和「凡信他的人」(43节)时,我们不可忘记此时外邦人的处境。 「彼得还说话的时候,圣灵降在一切听道的人身上。那些奉割礼和彼得同来的信徒,见圣灵的恩赐也浇在外邦人身上,就都希奇,因为听见他们说方言...于是彼得...给他们施洗...」。 这是彼得见到主耶稣向他所显示的异象后到外邦人哥尼流家去传福音时发生的事件。灵洗不只印证了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同归于一,在此也印证了外邦人和犹太人同归于一成为基督的肢体了。彼得也指明这是应验了耶稣的预言(徒11:16)。这里也清楚说明领受圣灵/灵洗就是「圣灵的恩赐(dorea,礼物)」。可见圣灵是神的礼物,可降在人身上。说明任何人接受圣灵的人,得以进入基督里成为肢体了:「人若没有基督的灵,就不是属基督的」(罗8:9),「我们不拘是犹太人,是希利尼人,是为奴的,是自主的,都从一位圣灵受洗(灵洗),成为一个身体,饮于一位圣灵」(林前12:13)。 「因听见他们说方言,称赞神为大...」。可见在此“方言”及“称赞神为大”是圣灵降临时一个外在的记号,与五旬节的「一样」。让其他人看见而证明这些外邦人受了圣灵。关于这里说方言的记录,有两个解答: 一.说方言和赞美神为大是一些外在记号证明信徒领受了圣灵。并不是每一次的灵洗皆带来方言或其他的外在记号。 二.这时的处境说明圣灵使用这记号帮助外邦人信徒向犹太人信徒证明他们领受了圣灵。因为当时的犹太人极难接受外邦人进入自己的群体。 第44-48节,彼得的话还没有说完,就有圣灵降下,证实了外邦人的回应。「他们说方言,称赞神为大」,当时「那些奉割礼……的信徒」和后来在耶路撒冷的信徒(11:15-18),都视这些征兆为该接纳他们进入教会群体的记号。显然当时需要如此强烈的表现才能说服信徒,因为在场的信徒「希奇」,居然「见圣灵的恩赐也浇在外邦人身上」。正如前面太监的故事一样(8:34),这些外邦人的受洗,引起信徒一个好奇的负面问题:「谁能禁止用水给他们施洗呢?」在这问题的背后似乎隐藏住一个反对的可能性:这些要受洗的人还未全然作犹太人(见11:18:「……就不言语了」)。 11:1-18 这段叙述的最后一幕要把读者带到耶路撒冷,「使徒和在犹太的众弟兄听说外邦人也领受了神的道,及至彼得上了耶路撒冷,那些奉割礼的门徒和他争辩……」,他们批评彼得进入未受割礼之人的家和他们一同吃饭,从彼得的辩护和他们的回应可知他们也不清楚外邦人作基督徒是否要先当犹太人。于是彼得把事情的始末完全告诉他们。这一段故事与10:9-48节是重复的,但路加把它再记述一次,可见这事件在他眼中的重要性。 彼得把圣灵降在哥尼流身上这恩赐看作圣灵在五旬节降在使徒身上的恩赐一样(17节)。他的理由是:假若神用圣灵的恩赐为这些人施洗,证明神已接受他们进入得赎的群体里,那么谁能拒绝为他们施行水礼,不接受他们在属地的团契里(8:34,10:45)?如此行就等于「拦阻神」了。这段话说服了那些奉割礼的门徒,他们不再反对了。「也赐恩给外邦人」一语在此再出现,说明这事件对他们来说仍是出乎意料之外的。谁能想象神居然会「赐恩给外邦人,叫他们悔改得生命」? 11:19-30 巴拿巴、扫罗与第一间外邦人教会 第19-21节,这一段经文回顾第八章与司提反有关连的逼迫事件,这事件至少间接造成第八章中福音外传至撒玛利亚。相信当初那些被逼四散的门徒只向犹太人传讲,但是有些人「也向希腊人传讲主耶稣」,而且很有成果。这里所谓的「希腊人」很可能是指不敬畏神的外邦人。 第22-24节,这里的情况与过去在撒玛利亚的情况相同;「耶路撒冷教会」的人听闻此事就打发人来看个究竟。这回所差派的不是某一位使徒,而是巴拿巴。当巴拿巴到了那里,发现「神所赐的恩」显然可见,就接纳他们了。这事件对教会历史来说是重要的,后来在第十五章的会议中,彼得也提出了这件事作为证据之一。 第25-26节,从大数走路到安提阿有几天的路程。为甚么巴拿巴「往大数去找扫罗」,然后「找着了,就带他到安提阿去」,其中的原因我们不得而知,至于保罗在大数究竟做什么,我们也一无所知(加1:21的记录也无大帮助)。巴拿巴之所以找保罗可能因为安提阿教会有好些外邦人,而巴拿巴很可能深知(9:27)保罗被召,正是为了他们(26:12-19)。他们二人在安提阿的合作似乎甚成功,他们「教训了许多人」。路加的记述还加插了一个有趣的细节:门徒被称为「基督徒」,是从安提阿起首,这种称呼很可能起源自外邦人的嘲笑,称当时的信徒为「基督徒」(christianoi),意思是“属于基督的人”。之前的自称多是「门徒」,「圣徒」或「弟兄」(26:28)。 第27-30节,虽然人们常常以为圣经中先知的角色是预言事情的发生,但其实他们的功能也是预备人心。先知亚迦布的职事不只是预言未来,也着重鼓励信徒互相帮助。(亚迦布在21:10-11再出现)。「革老丢年间」是指主后41至54年,罗马史学家绥屯纽(Suetonius)已证实在这段时期确有旱灾。藉巴拿巴和扫罗送出去的捐献,很可能就是加拉太书第二章所记述的那次旅程时送出的。虽然那里的经文没有指明这捐款,但保罗却说及此行是应彼得和约翰的要求,记念穷人,而此事也是保罗自己本来也热心去行的。 12:1-25 希律亚基帕与教会 第1-3节,这里所指的希律王是希律亚基帕一世,也就是大希律(想杀耶稣婴孩的那一位)的孙子。借着这段经文,我们再次看到路加想告诉我们一个现实的事情;雅各殉道的惨案。耶路撒冷的犹太人见到就「喜欢这事」,相信自从司提反发表了那篇演说之后,他们对基督徒不再采取中立的态度。 第4-11节,「四班兵丁看守,每班四个人」。一夜有4更,每更由一班兵丁守岗,所以任何时刻都一定有4个人看守。彼得「睡在两个兵丁当中」,另外两个则「在门外看守」,官方特别慎重守卫,可能因为过去不容易囚禁彼得(5:22-24)。雅各显然在这次被捕中殉道。 「有主的一个使者站在旁边,屋里有光照耀」,但仍不足以唤醒沉睡中的使徒,天使要「拍彼得的肋旁」才能把他拍醒。虽然彼得被拍,手上的铁链脱落,并且还要束上带子,穿上鞋,披上外衣,但是彼得仍「不知道所做的是真的,只当见了异象」。直到天使离他而去,他发现自己自由地走在耶路撒冷的街上,那时彼得才真正醒过来。这样的经验对彼得来说并不是第一次,他也曾经被天使救出来监牢(5:22-24)。 第12-17节,虽然彼得自己终于相信这事实,但他仍感到难以置信!他往马利亚的家里去,经文说明马利亚是马可的母亲,很可能因为她在后来的发展和初期教会里占相当重要地位(见12:25,13:5、13,15:36-40;根据西4:10,他是巴拿巴的表兄弟)。这位称为马可的约翰也通常被认为是写马可福音的作者。应门的使女罗大认出彼得的声音,却欢喜的顾不得开门,就忙于跑进去告诉众人,这一幕有趣的叙述令人津津乐道。当时好些人在那里聚集祷告,很可能他们就是为彼得的释放切切代求(5节)。然而此时他正被隔在门外,而聚集的众人却责备罗大要不是疯了,就是看见彼得的灵魂。当他们最后开门让彼得进来时,他请求把「这事告诉雅各和众弟兄」;相信耶稣的兄弟雅各是当时教会中当权的人(15:13;21:18)。「于是出去,往别处去了」二句的意思可能只是指彼得躲藏起来。这一回彼得并没有像5:21中神迹性获释之后那样,回去大胆地发言。相信当时耶路撒冷的情况好紧张,彼得只好逃跑。 第18-19节,希律「审问看守的人,吩咐把他们拉去杀了。」这件事在当时并不会被视为过分严厉或残酷,看守的人若失职,以致囚犯失踪,往往要担当囚犯的罪刑(16:27,27:42)。另一方面,希律也失去一个收买人心的机会(12:3-4),当然不高兴。 第20-23节,希律王亚基帕之死的记述只是间接有所联系而已。那些曾与他争执的人,现在都来求和,他「穿上朝服,坐在位上,对他们讲论一番」。他的讲词也受到热烈的欢迎,群众欢呼:「这是神的声音,不是人的声音。」相信这些是人的过分称赞。 犹太历史学家约瑟夫曾详细记载希律之死,他的记载和圣经的大致上相同。路加提及「主的使者」,意思不一定是说他显然是死于突然被神击打,而是说明他的死因看上去好像出于自然,其实却是神在掌管。路加说希律「被虫所咬」而死,约瑟夫说他是腹痛而死,二者极可能是互相关连的。 第24-25节,与希律这位被誉为「神的声音」相对的是神真正的道,「日见兴旺」。巴拿巴扫罗和称呼马可的约翰(12:12-17)从耶路撒冷回到安提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