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亚波罗与以弗所 18:23-28
(一)保罗離開安提阿,进行第三次旅行布道,先经過加拉太与弗吕家,坚
固门徒 18:23
●「挨次」:「按著次序」。
●「加拉太和弗吕家」: 徒 16:6 出现過,保罗在第一与第二次布
道旅行都到過这個地方。
◎保罗要到新地方传福音之前,都会先「坚固」以往传過福音的地区
( 徒 15:41 ),以便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展開新的工作。这一点也
值得我们思考并学习。
(二)生长在亚力山太的亚波罗来到以弗所,传讲耶稣,但仅止於约翰的洗
礼 18:24-25
●「亚波罗」:是「亚波尼亚」的简写,意思是「阿波罗所赐」。本
是一個很平常的埃及名字,路加特别记录他是犹太人
。新约圣经在 林前 1:12 3:4 多 3:13 都提起過他,
他似乎是個颇为活跃、周游四处传福音的传道人。
●「亚力山太」:就是「亚历山大」城,罗马帝国的第二大都市,位
於埃及北部尼罗河出海的三角洲上,於西元前331
年由亚历山大大帝委托建造以弗所亚底米神庙的建
筑师所建立。西元前60年人口就已经有五十万人。
該城有一個藏书二十万册的图书馆,是当時的学术
中心,甚至旧约圣经的有名希腊文译本「七十士译
本」就是在此城中完成。該城於西元前三十年归入
罗马统治。
●「有学問」:原文可以指「有学問的」或「善於辞令的」(有口才
的)。
●「最能讲解圣经」:原文是「有能力於圣经」。
●「约翰的洗礼」:以悔改为内涵的洗礼,并不包括重生、圣灵同住
等内涵,甚至很可能并没有超越律法、割礼等仪
文的限制。可以说基本上这还是属於犹太教信仰
的范疇,而非因信称义的基督信仰范疇。
(三)亚波罗也在会堂讲道,百基拉,亚居拉将基督信仰为他讲解的更为详
细,以弗所的弟兄也为他送行往亚該亚去,他在該处传福音,大有能
力。 18:26-28
●「亚該亚」:「雅典」与「哥林多」城所在的省份。
◎亚波罗能力甚强,但是在真理的认知上略有不足。这种情况在今天
的教会中可能就导致分裂。但百基拉,亚居拉透過私下的协助,而
亚波罗也乐意接受这种协助,就让亚波罗服事的缺憾被补满,导致整
个事工能够有更进一步的发展,这点,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二、保罗为施洗约翰的门徒施洗 19:1-7
(一)保罗到了以弗所,遇到幾個受施洗约翰洗礼的门徒,保罗陈明施洗约
翰工作的本质。19:1-4
●「上边」:「上面的」、「高原的」或「内陆的」。
●「一带地方」:「部分」、「区域」。
●「门徒」:此处的门徒没有冠词,指的可能是施洗约翰的门徒而非
基督徒。也有可能指的是基督徒,但对耶稣的洗与救赎
认识不清(如同亚波罗)。更有可能这些人是由亚波罗等
人处听见福音,也接受了,但是仅止於接受施洗约翰悔
改的洗礼。
◎施洗约翰的影响力直到西元第四世纪,因此路加记载这些事实,是
要表明施洗约翰的教导仍有缺憾不足的地方。他的门徒们仍需要基
督的救恩。保罗用施洗约翰自己的话提醒这些门徒:约翰自己只是
基督的開路先锋。这是非常有智慧的作法。
(二)门徒们奉耶稣的名受洗,圣灵就降在他们身上。19:5-7
●「说方言」:这里指得应該就是舌音祷告,而非五旬节時所说出的
「别国的话」。
◎这是圣经中唯一一次记载人两次受洗,不過这也是因为第一次的洗
礼跟「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不同。
◎这里跟撒马利亚人受圣灵 8:14-17 与哥尼流信耶稣 10:44-48 有许
多类似的地方,上帝似乎要显出特别的证据,让众人都知道这些人
已经真的得救受圣灵了。其实当時交通不发达,难免有这种只知约翰
洗礼的基督徒存在。如果单单只有理论的交换,或许这些门徒还会搞
不清楚自己的观念是不是一定「不足」,但圣灵透過赏赐方言与预言
,让这些人清楚的知道以往的信仰是不足的,而全心归入圣灵的洗中
。
三、保罗在以弗所的工作 19:8-22
(一)保罗在会堂工作三個月,在推喇奴的学房里面工作两年之久,让亚
西亚人听见福音 19:8-10
●「一连三個月」:这是除了哥林多外,保罗在会堂内传道最久的
一次。
●「推喇奴」:可能是这個学校的名字或学校主人的名字。
●「学房」:「学校」、「学院」。
●西方抄本中在「天天」之后还加上「由上午十一時到下午四時正
」,这虽然可能不在圣经原著中,但当時一般办公時间是早晨到
中午十一点,十一点以后就可以休息。因此十一点以后也的确可
能成为保罗传福音的好時间。
◎ 20:31 中保罗提及自己在以弗所传福音三年,可能是由西元52
年秋天到55年夏天。
(二)保罗行了一些大神迹,甚至有犹太人擅用耶稣的名字来赶鬼,被恶
鬼所胜,导致耶稣的名声更加传扬出去。19:11-17
●「非常」:原文是「不普通」。
●「手巾」:「手帕」、「擦去脸上汗水和清洁鼻头的布」。
●「退了」:醫学用词,「離開」、「移除」的意思。
◎ 19:12 提到碰触過保罗身上的衣物也可以醫病赶鬼,不過路加谨
慎的说明这是以弗所人的尝试,而不是保罗主动要这样做的。事实
上以弗所是一個迷信的城,其中的百姓有类似的错误观念(认为醫
治的能力出於保罗,而且可以透過衣物传递)并不足为奇,問题只
在於上帝到底要不要让百姓的迷信成就。显然神是选择让这样的信
念成就,他应該是认为这样的结果对福音的传播比较有正面的帮助
。
●「擅自」:「尝试」。
●「保罗所传的耶稣」:「耶稣」是一個常见的犹太名字,所以这些
术士特别加上「保罗所传的」,以正确的指
出是哪個「耶稣」。
●「勒令....出来」:「发誓」、「要求」、「吩咐」。
●「士基瓦」:拉丁名字,「读心者」的意思。
●「祭司长」:当時并没有这一個祭司长,因为「基士瓦」是拉丁
名字,所以很有可能这人是自封为犹太祭司长招摇
撞骗,而非真的是一個犹太祭司长。
●「跳在」:「跳跃」、「扑在」。
●「胜了」:「制伏」的意思。
◎基督徒能体会自己所信的耶稣有多大的能力吗?
(三)福音兴旺起来,信徒承认自己所行的邪术,以前行邪术的信徒把书籍
堆积起来焚烧,烧掉了五万元的书。19:18-20
●「诉说」:「报告」、「宣告」。
●「承认诉说」:当時的人认为这些邪术必须要保密,如果被公開出
来就失去效力了,因此信徒公開宣告邪术的目的,
等於是让这些邪术失效。
●「所行的事」:「行为」、「习惯」,在某些法术书上是「行邪术
」的意思。这里很可能就是这個意思。
●五万块「钱」:「银币」。
●「五万块钱」:等於是五万個人一天的工钱。
◎当時的以弗所,以邪术闻名。甚至这类记载符咒的书,被称为「以
弗所之书」。因此当福音在以弗所传開時,有价值五万银币的邪术
书被烧掉,是一件可信而感人的事情。
(四)保罗想要经由马其顿、亚該亚回耶路撒冷,然后转往罗马。於是派提
摩太、以拉都二人往马其顿去。19:21-22
●「心里定意」:也可以翻译成「灵里定意」或「圣灵定意」。
●「定意」:「决定了」、「打定主意」。
●「往耶路撒冷去」: 林前 16:1-4 罗 15:25-28 保罗是希望把马其
顿和亚該亚各教会所籌募到的捐款送到耶路撒
冷。
四、以弗所发生的暴亂 19:23-41
(一)银匠底米丢聚集众人,宣扬保罗引誘人不敬拜亚底米女神。19:23-27
●「底米丢」:字义是「属於柯瑞斯神」。
●「亚底米」:就是「戴安娜」女神,字义是「完全的光」。这個女神
的信仰可能是当時最普遍的民间信仰。
●「银龛」:亚底米神庙的银制模型,内有亚底米女神神像。
◎「人手所做的,不是神」:底米丢用这句话当保罗信息的摘要,可以
想见保罗并不认为他在雅典的信息是失败
的,反倒是不断的重复这個信息,以致成
为他信息内涵的代表。
●「被人藐视」:意思是「陷入不名誉的危险之中」。
●「轻忽」:「算为无物」。
●「威荣」:「伟大」、「宏大」。
◎底米丢对保罗的控诉其实融合著民族感情在内,民族主义的力量如何
,近代的华人应該很能理解。以弗所是亚底米女神的敬拜中心,对亚
底米不敬就等於是对以弗所的传统不敬。当時有撒狄来的五十五個人
对亚底米女神的使者不敬,结果就被处死。因此可见底米丢的确是個
厉害的领袖,顺利的让保罗身陷险境。
◎身为工会领袖的底米丢对時势的变化很敏感,了解福音继续传下去,
他们的偶像生意会出大問题,所以预先防范未燃。我们对於社会的变
迁,是否也一样有警觉心?还是任由错误的风俗坐大?
(二)以弗所百姓怒气填胸,暴动起来抓住与保罗同行的人到戏园去。保罗则被
阻挡而没去暴动现场。19:28-31
●「大哉」:「伟大的」。
●「满城都轰动起来」:直译是「城里充满了混亂」。
●「該犹」:因为是一個普通的名字,所以并不确定是那一位該犹。
●「亚里达古」: 20:4 27:2 提到他是帖撒罗尼迦人。
●「戏园」:考古学家发现以弗所的亚底米神庙附近有一個可容纳两万五
千人的露天剧场。
●「首领」:城中有钱有势的市民,有些可能是帝皇庙宇的祭司(罗马皇帝
死后被尊为神)。
●「冒险」:「牺牲」、「给予」、「自投罗网」。
(三)众人陷入混亂中,不知道为何聚集,亚力山大被推往前要向群众解释,
却也不得要领。19:32-34
●「聚集的人」:原文与「教会」同意,不過这里的意思只是「集会」
的意思。
●「纷纷亂亂」:「混亂」、「混淆」或「迷惑」。
●「亚力山大」:意思是「捍卫人的」,是一個普通名字,只知他是一
个犹太人。提后 4:14 提及一個铜匠「亚力山大」
,我们不能确定是不是指这個亚力山大。
●「分诉」:「辩护」、「辩白」。
◎在此我们不知道亚力山大要辩白什么,不過犹太人的信仰也吻合亚底
米的控诉,所以群众看到犹太人的激愤情绪也不是不能理解的。
(四)以弗所的书记出面安抚众人,解散群众。19:35-41
●「书记」:当時的行政高官,管理财务与文件档案,也是市议会与市
民集会的主席,也是市政府与省政府之间的中介人。
●「安抚」:「抑制」、「平息」。
●「看守」:「守殿者」、「庙祝」。
●「从丢斯那里落下来的」:也可以翻译成「从天上落下来的」。
●「驳不倒的」:「无可否认的」。
●「造次」:「做不顾后果的事」、「做卤莽的事」。
●「放告的日子」:「開庭的日子」。
●「方伯」:「省长」,此处是复数的名词,可能当時前后任省长正在
交接阶段,或者泛指「省长们就是被设立来解决这些诉讼
问题的」。
●「彼此对告」:「彼此控告」的意思,这是法律术语,就是「询法律
途径解决」的意思。
●「問」:「追寻」、「寻求」、「寻找」。
●「别的事」:「另外的事」,在此指「无法用法律途径解决的事」。
●「照常例聚集断定」:「在合法的聚会中解决」。当時一個月有三次
定期聚会,其余的集会难免被认为有叛亂意图
。
●「我们难免被查問」:「我们实在是陷於被控告的危险之中」。
●「说不出所以然来」:「不能给与理由」。
◎书记的处理技巧非常良好,不過其动机应該是保护以弗所人不要陷入
危机之中,倒也不是为了保护保罗。但书记的说法间接证明保罗等人
的行为没有违背法令,不应該被入罪。
五、马其顿与亚該亚的福音工作 20:1-6
(一)底米丢的事件平息,保罗劝勉门徒之后,就往马其顿去,并在希腊停留
三個月。主要工作内容是:坚固信徒。20:1-3
●「住了三個月」:一般相信保罗是停留在哥林多。
●「设计要害他」:「有一個阴谋针对他」。
◎ 20:3 意思是保罗本想走水路回叙利亚,但知道犹太人计劃在水路对
他不利,所以他就改由陆路回去。
(二)将与保罗同行的有七個教会代表,他们先在特罗亚等候保罗。除酵节過
后,保罗由腓立比往特罗亚去与他们相会。20:4-6
●「到亚西亚」:有些古卷没有这個词。
●「庇哩亚人....帖撒罗尼迦人」:这三人来自马其顿。
●「特庇人該犹,并提摩太」:这两人来自加拉太。
●「推基古和特罗非摩」:来自亚西亚。
●「除酵的日子」:就是「逾越节」。
●「五天」到了特罗亚:应該是逆风导致時间拉长,参考 16:11 。
◎这些教会代表,应該是为了一同见证巨额奉献送抵耶路撒冷的事情。
除了马其顿之外,其他人所代表的教会都在爱琴海东岸,所以约在特
罗亚等保罗是很適当的安排。
六、犹推古聚会的時候睡著,由三层楼掉下去死了,保罗使他死里复活。
20:7-12
●「七日的第一日」:这里可能指的是「周六晚上」或「周日晚上」,前者
是用犹太人的计日法,后者是罗马人的计日法。这時
基督徒是不是已经采用跟犹太人通常的聚会時间(周六
早上)不同的聚会時间,或者这是为了保罗隔天将離開
而举行的特别聚会,我们就无法肯定了。
●「灯烛」:「油灯」或「火把」。
●「少年」: 20:12 作「童子」,大约是九到十四岁的男童。或者是三
十岁以前的佣人。
●「犹推古」:普通的名字,意思是「幸运」。
●「沉」睡:「深的」。
●「多時」:「很长的時间」。
●「已经死了」:原文就是「死了」,表达作者路加认为犹推古已经死
了。其实我们很容易想像,路加不可能花很大的篇幅
写一個「不是神迹的事迹」。
●「伏在他身上」:类似 王上 17:17-24 、 王下 4:33-36 以利亚与以
利沙使人复活的方式。
●「灵魂还在身上」:有人认为这是表明犹推古没死,其实也可能是神迹
导致的结果。路加纪录这件事情,总不可能是因为
微不足道的「误判死亡」,而应該是斩钉截铁的「
死里复活」神迹。
●「发慌」:「烦亂」、「不安」、「陷入混亂」。
●「童子」:可以指小孩或佣人。
◎保罗在发生犹推古事件之后还是胸有成竹的进行圣餐(擘饼),并继续聚
会。在他心目中,聚会、讲道遠比神迹重要。
七、保罗由特罗亚避開以弗所到米利都,目的是要尽早到耶路撒冷。20:13-16
●「亚朔」:位於特罗亚南方32公里左右。
●「米推利尼」:位於亚西亚西面的Lesbos海岛上的海港城。
●「基阿」:爱琴海中的一個岛, 介在撒摩和Lesbos之间, 距吕大的海岸
不遠。
●「撒摩」:一個小亚细亚的小岛,在基阿的东南方、以弗所的西南方。
●「米利都」:位於以弗所南方48公里。
◎这里所计载的旅程是沿著爱琴海东岸南下的航程。
七、保罗在米利都向以弗所教会告别 20:17-38
●这段讲章的每一段结束,都是用保罗的榜样作为结束。这一段的听众是
教会长老,是保罗亲密的同工群,因此保罗能够直言不讳的表明自己的
想法。
(一)保罗对以弗所的长老述说自己過去在以弗所的行事为人 20:17-21
●「米利都打发人往以弗所去,请教会的长老来」:由以弗所到米利
都大约需要两天
行程(约50公里)
。
●「长老」:复数型态,表示以弗所教会是由多個长老领导。
●「谦卑」:「对自己的微小的深刻意识」、「心灵处在卑贱的状态
」,本是一個贬词,但保罗拿来描述自己在神面前的心
态。
●「避讳」:「退缩」、「隐而不言」。
●「服事主,凡事谦卑」:应該译为「凡事谦卑的服事主」。
●「证明」:「郑重地作见证」。
◎很难想像保罗对人勇敢,对神谦卑,又感情丰富的服事。我们能学
习这三种特质合并的服事精神吗?
(二)保罗说明他自己知道此行去耶路撒冷将会有苦难,不過他却不以自己
的性命为念。20:22-24
●「心甚迫切」:原文是「灵被捆绑」,或者是「被圣灵捆绑」。后
者比较可能。
●「各城里」:只有西方抄本有这個词,其他古卷都只是说明圣灵向
保罗指证有逼迫等待他。
(三)保罗预告以弗所的长老将无法再见到他的面,并且表明保罗的責任已
经尽完,所以未来以弗所教会的責任已经不在保罗身上。20:25-27
◎保罗这样的宣告实在相当震撼人心,谁能说自己已经完全把神的道
说明清楚了,所以听道的人要自己为自己的抉择负責?但保罗就是
这样宣告了。我们恐怕连神的道都说不完整,而且也常常因为某些
原因会避讳不说某些真理,这是我们自己应該要好好检讨的。
(四)保罗陈明以弗所教会的长老应該要牧养神的教会,为教会谨慎。
20:28-31
●「监督」:表明长老的工作性质与工作内容,而非指一個职称。
此处当時并没有「监督」(或译「主教」)的职称。
在长老之上的「监督」职位,大约在第二世纪才形成
,这時监督的意义等於是长老。
●「谨慎」:「注意」、「留心」、「专心留意」。
●「三年之久」:这是路加所记保罗在一個地点工作最久的時间。
(五)保罗陈明长老们应該效法他過去立下的榜样,并且与众人跪下祷告、痛
哭,以弗所的长老们送保罗上船離去。20:32-38
●「同得基业」:这個解释有点复杂,基本上就是「一同承受天国」的
意思。
●「劳苦」:「辛苦工作」、「工作到疲乏、困倦」。
●「软弱的人」:可能指心灵上、身体上或经济上的软弱。
●「施比受更为有福」:福音书里面并没有出现这句话,保罗应該是引
自其他众所周知的资料。
●「众人」:「所有人」,因此也包括保罗。
●「叫....伤心」:「经历痛苦」。
◎这里保罗提到自己劳苦的帮助软弱的人。目前的教会似乎比较不看重
对教会中经济有問题的肢体之救济,而比较看重心灵层面的帮助。事
实上保罗并没有将软弱的人局限於心灵层面。
九、保罗回到耶路撒冷的過程 21:1-17
(一)保罗一行由米利都航行到帕大喇,上了往腓尼基的船到达推罗。
21:1-3
●「一直行」:「直接到达」的意思。
●「哥士」:「公共监狱」的意思,是爱琴海的一座岛嶼。
●「罗底」:字义是「玫瑰色的」,是爱琴海的一座岛嶼。
●「帕大喇」:小亚细亚吕加省南部的海港城。城中以太阳神神殿著名
。西方抄本在后面多加了「和每拉」,每拉是比较大的
海港,很可能在那里才有比较大的船可以横渡大洋。
●「居比路」:现今之「塞浦路斯」,地中海东北的一個海岛。是地中
海第三大岛,资源土產都丰富,犹太移民也不少。
●「南边」:本意是「左边」,也就是「南边」的意思。
●「在推罗上岸」:当時由帕大喇航行到推罗大约需要五天的時间。
●「推罗」:今称为「沙尔Sur」,距離耶路撒冷175公里左右,在保罗
时代仍然是叙利亚的主要城市之一。
●「卸货」:当時主要的船只都是用来载货的。
(二)保罗到推罗与门徒住了七天,蒙推罗的门徒送行。21:4-6
●「住了七天」:可能是等船卸货,或者是保罗认为应該多停留一阵子
。
●「被圣灵感动」:原文是「藉著圣灵」。
●「说」:原文的時态显示这是「不断的说」。
◎人可能会蒙圣灵感动看到一些异象或者预知某些事情,但不表示就能
对这些事情有正确的反应。推罗的基督徒能够预知保罗未来的遭遇,
却不能正确的了解上帝的心意是藉著保罗被捆锁而把福音传到罗马去
。这样看起来「恩赐」跟「灵命」是两回事情。
(三)保罗到多利买又到該撒利亚,就住在腓利家。先知亚迦布预言保罗在耶
路撒冷会遭遇捆绑。21:7-14
●「行尽」:原文可能是「结束」或者是「继续」的意思。因此由多利
买到該撒利亚也可能是走海路。而且这段路程道路较难行
,因此走保罗一行走海路比较可能。
●「多利买」:今日的「AKKA」,位於推罗南边45公里。士 1:31 称为
「亚柯」。如果走水路,距離該撒利亚约有一天的行程。
●「那七個执事」:原文是「那七位」,指著 6:1-6 的七個执事。
●「处女」:「未婚女子」。
●「说预言的」:「女先知」的意思,除了可以说出未来的事情之外,
主要是有「替上帝发言」的意义。
●「亚迦布」: 徒 11:27-28 出现過。
●「苦劝」:原文的時态显示这是「不断的劝告」。
◎亚迦布似乎没有加入众人苦劝保罗的行列,他似乎领会上帝的心意并
不是要保罗躲避这次的捆锁。
◎有人把这段当成是「保罗的客西马尼园」,事实上路加似乎把保罗和
耶稣上耶路撒冷的旅程当成可以对照的事件。保罗上耶路撒冷的坚定
心意跟耶稣相当类似。
(四)保罗到了耶路撒冷,住在居比路人拿孫的家,蒙弟兄们欢喜接待。
21:15-17
●「收拾行李」:可能是指「把行李放上马背」,亦即骑马上路。
●「拿孫」:字义是「存儲」、「记憶」,是一個希腊名字,不過这人
应該是犹太人。